麃子(申十四5;王上四23,和合本作「麃子」)軀體小巧,夏季毛色棕紅,冬季轉為灰黃。角長約1呎,分三杈。麃喜居於樹木稀少的河谷和山的低坡,在開闊的草場上覓食。牝鹿和幼麃組成一個同棲共息的家族群。麃膽小而好奔,驚慌時鳴如狗吠,善泅泳,感官極為敏銳。有人懷疑列王紀上四章23節所指的是麃子;今說多以為是黇鹿。不過巴勒斯坦南部的西奈沙漠一帶並非鹿的棲息地,其家鄉當在巴勒斯坦北部水草富饒之域。
猶太律法以牡鹿(即雄性赤鹿)為潔淨之物,肉可食(申十二15、22,十四5),但向不用作祭牲。牝鹿一般每次產一崽,產雙崽者偶或有之(伯三十九1;詩二十九9;耶十四5)。妊娠期為40週。牝鹿臨產前夕先在深山密林中尋一安全藏身處,平安地生下小鹿。產後的頭幾日母鹿從不離小鹿遠遊。小鹿於出生數小時後便能站立。耶利米書十四章4、5節暗示了母鹿戀犢之情,只在大旱之時,才棄犢而去。約伯記三十九章1至4節描繪了母鹿臨盆之苦。牝鹿娟秀怡目(創四十九21;箴五19),其幽黑溫柔的眸子和纖巧的腰肢常喻指美麗的少女(箴五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