齧齒目動物,鼠科,多為溝鼠屬,四肢短,被猶太律法視為不潔的爬物(利十一29,和合本譯作「鼫鼠」),尾長,體毛灰褐或赤褐,較野鼠色暗;晝伏夜出,善攀爬和游泳。野鼠雜食性,植物的種子、根、葉、莖無所不食,也貯藏糧食。希伯來語「鼠」一字(利十一29;撒上六4、5;賽六十六17),當理解為泛指一切鼠類。就近似鼠類的齧齒目動物而言,聖地至少有23種。牠們與人類共棲一室,盜食毀物,傳播疾病──傷寒、斑疹熱、淋巴鼠疫等都是老鼠傳播的致命疾病。非利士人罹患的「痔瘡」(撒上六5),實際即鼠疫所引起的淋巴腫塊。
被擄前迦南人崇拜異神,有食鼠肉的習俗(賽六十六17),所食的是倉鼠,與老鼠頗相近。近東阿拉伯人喜食的多種齧齒動物,據說以沙鼠肉最鮮嫩。希伯來語「鼠」字的本義含有「毀壞穀物」之意,表明其破壞莊稼的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