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以色列人最後安定在巴勒斯坦地時,他們已經歷了多年的游牧及漂流生活。由於他們居住在一班有多年耕種經驗的外邦人中,因此很自然他們在安定之後,就曉得耕作和畜牧。當到達迦南之後,每一戶人家都有自己的土地,而這些土地更是由一代傳至下一代的。雖然有一些農人因為家貧之故,需要把田地暫時賣給一些富農,但是神的律法是不容許這些地永久的賣給別人,每五十年這些已賣之地必歸還其原本的主人或其後代 (利廿五8-10, 23)。一個人的土地對他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就算是君王,亦沒有權利命令他的子民賣地。在列王記上廿一章中,拿伯有權拒絕將葡萄園售與亞哈王就是這個道理。雖然巴勒斯坦地有部份土地,如約但河谷及耶斯列平原一帶,甚為肥美,但由於山地較谷地更多,因此以色列人就在山地上建梯田。不過農人雖然努力工作,他們仍需要全然依靠神在適當的時候降下雨水,及保護農作物免受疾病和瘟疫的破壞。
在以色列找到的古代房子很多都是來自鐵器時代時期(約主前1200-600)。以色列人的建築起初十分簡陋,後來逐漸進步。在加西利廢丘一所主前十二世紀窮人的屋子,院子旁邊只有一個房間。伯示麥有一間同一時期較大的房屋。房屋的基礎是未經琢磨的大石,院子的面積約34呎乘20呎,一邊有3個房間,大小約11呎乘10呎半。院子和其中兩個房間,鋪了未經琢磨的石頭。在晚青銅時代和中青銅時代,院子兩旁建有房間的模式,在鐵器時代也很普遍。屋子裏找到各種上等陶器,證明這家的家主頗有勢力。在這所大屋旁邊有很多小屋子,裏面找到手磨、磨器、石碗、烤爐等用具。新約時代的房屋,在屋頂上面建了閣樓,從屋外的樓梯到達。耶穌最後的逾越節晚餐,就是在這樣的閣樓中舉行(可十四12-15)。
「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在錫安放一塊石頭,作為根基,是試驗過的石頭,是穩固根基,寶貴的房角石,信靠的人必不著急。」(以賽亞書 28:16) 「這隸,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裏的人了,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各房靠他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以弗所書 2:19-21) 聖地多石的自然地理條件,使得人們只需淺掘地表,即可獲見石塊露頭。石頭因產量豐,採掘容易,已成為聖地,最獲普遍使用之建築材料。其中尤以中央山脈所盛產之硬石灰石為最佳。當硬石灰石被開採出來之後,即立刻就地被鑿切成為方塊,稱之為「方塊石」。石匠有時亦將石塊切割成鴿尾狀,使每塊能齒齒相連,緊密如同鎖鏈。使徒保羅致以弗所人的書信中,所描繪的「聖殿」,是否可令我們聯想到此種堅固的鴿尾形石塊所密砌而成的城牆?
撒種在埃及和在巴勒斯坦部是在早上或近黃昏時所作的首要工作,因為那時天氣較涼,方便工作(傳十一6)。巴比倫人發明了種子種植器來撒種,而住巴勒斯坦的以色列人,則用「仙女散花式」來撒種,現今在某些鄉村地區仍被採用。農夫把種籽放在籃子裏或袋裏。當他在田中往來行走時,把掌中的種籽作弧形撒出。每當有風的時候,種籽便被吹到不同的土裏。以色列大部份耕地是梯田,亦唯獨在這些梯田我們可見撒種比喻的四種土地,好像耶穌在四福音中所及有關土地的比喻:路旁(或稱「坭路」),淺土石頭地,荊棘之地和好土。耶穌在這比喻中描述四種土地,就是種籽常落在其上的,而祂以這不同的土地,比擬人對天國福音所產生的四種不同反應。
「大衛與他列祖同睡,葬在大衛城。」(列王記上 2:10) 「安息日將盡,七日的頭一日,天快亮的時候,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那個馬利亞,來看墳墓。忽然地大震動,因為有主的使者,從天上下來,把石頭輥開,坐在上面。」(馬太福音 28:1-2) 論到聖經時代的人去逝之後,通常會被埋葬在從石山裏鑿出來的穴洞之中。同一穴洞可沿用數代;我們因此可自停屍處發現許多年代久遠的屍骸,伴著死者的陪葬物。經文:「與他列祖同睡」、「亞伯拉罕的懷裏」等等說詞,是否意指人死後,屍骨被檢起來,與先祖之屍骨同放一處,再一齊埋葬?猶太人傳統中的死屍,於下葬前,必需先用浸泡過香料的布包裹起來;而人一斷氣,即被認為是回到了原本是其生命之出處的祖先那裏。
以賽亞書2, 11, 42; 59:20 耶利米書23, 30, 33; 48:47; 49:39 以西結書38:16 何西阿書3:4-3:5 彌迦書4 西番雅書3:9 撒迦利亞書14:9 但以理書10:14
猶太人不相信耶穌是彌賽亞。假設他曾存在,並假設基督教的聖經描述他是彌賽亞(猶太人認為這兩個假設是值得商榷的),他根本沒有履行上述聖經中彌賽亞的使命。 相反有一個人名叫巴哥巴(Shimeon ben Kosiba, known as Bar Kokhba),在耶穌出生後一個世紀的人。他很有魅力,是傑出的領袖,但卻是殘酷的軍閥。在猶太史上最偉大的學者之一拉比阿基帕(Rabbi Akiba),他認為巴哥巴是彌賽亞。 巴哥巴帶領猶太人起義,反抗羅馬帝國,抵禦羅馬第十軍團,重新奪回耶路撒冷。他恢復了耶路撒冷的祭祀,並計劃重建聖殿,他建立了一個臨時政府,開始發行錢幣,這就是猶太人所期望的彌賽亞,而耶穌卻沒有這樣作。然而,最終羅馬帝國粉碎巴哥巴的反叛,並殺死他,由於他的去世,所以人們知道他並不是彌賽亞。 在猶太史上,曾經有許多人自稱是彌賽亞,或者其跟從者宣稱彌賽亞來到,包括耶穌、巴哥巴、Shabbatai Tzvi……及不可勝數的名字。Leo Rosten報告了在The New Joys of Yiddish 一些名單,他們都宣稱是彌賽亞,但這些人沒有完成任務就死了,所以他們都不是彌賽亞。因此,彌賽亞時代並不是在過去,而是在將來。
彌賽亞到來之後的世界,被稱為Olam Ha-Ba (來世到)。這個詞可能會導致一些混亂,因為它也可以用來指來世的靈界。在英語中,彌賽亞時代是特指猶太人盼望來臨的國度。這個國度裡,所有人將會和平共處(以賽亞書2:4),仇恨、戰爭和不能容忍的事都會停止。有權威者指出,那時代自然律都會改變,例如野獸不再掠奪獵物,農產量超自然的豐富。但有些人卻指出這段聖經,只是和平與繁榮寓言式的文學寫作。 所有流亡列國的猶太人,將返回以色列自己的家(以賽亞書11:11-12,耶利米書23:8,30:3,何西阿書3:4-5),並且在禧年時代恢復律法。 在彌賽亞時代,全世界的人會承認猶太教的神是唯一真神,猶太教是唯一真信仰(以賽亞書2:3; 11:10;彌迦書4:2-3;撒迦利亞書14: 9)。那時沒有殺人、搶劫、競爭或嫉妒,沒有罪 (西番雅書3:13)。 一些外邦人醜惡地試圖解說這神學觀點,指猶太人計劃強迫人們改信猶太教,或許這是根據他們在歷史上自己的確如此做過。我們相信將來,每個人都會知道真相,正如我們知道1 + 1 = 2,再不會有任何的爭論。當彌賽亞來臨的時候,真理會向人們顯明,再沒有理由去爭辯了。
Sign in to your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