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時代的碑文

碑文也有時被刻在祭壇上,用來紀念所拜之神或指定該壇的特別用途。有關後者,在北敘利亞的帕買拉(Palmyra) 發現的一個角落有「角」突出的祭壇,澄清了希伯來文一翻譯上的問題:在這祭壇上刻有一個少用的字「希默念」(hamman),意即「香壇」,現被認為是正確的譯法,取代了英王欽定本(KJV) 譯成的「偶像」(image),或修訂本(R.V.) 中將利未記二十六30;代下十四5;三十四4、7; 賽十七8、二十七9、結六4、6譯作的「日像」(sun-image)。 古米所波大米人與埃及人不同,他們詳細收集記錄律法;這對現今研究當時的社會結構及重整當日法理學歷史,十分重要。最著名的米所波大米人的律例是由巴比倫第一王朝的統治者罕模拉比(Hammurabi)訂立。這法典收集了早期蘇美的立法材料,例如伊斯能拿(Eshnunna)及里辟伊施他爾(Lipit-Ishtar) 的法規,這法典被刻在多塊石碑上,以將其內容公佈於大眾。雖然罕模拉比法典寫成的確實日期仍然未能確定,但毫無疑問,其法例內容的立法目的及針對的社會問題,至少能反映主前二千年時代的社會狀況。 關鍵詞: 碑文 / 帕買拉 / 米所波大米 / 罕模拉比

舊約時代的傳記

傳記亦不時在這些情況下,奉命寫成,多數在有關人士仍然在生時寫作完畢,例如,埃及第六王朝(約主前2300年)一位傑出的將軍烏尼(Uni),下令將他生平事蹟刻在石上,以讚揚自己軍事征服迦南的事跡。這傳記描述了他一生的不同階段,其中較重要的內容包括法老王因他的功績,稱許他,及他帶領軍隊自巴勒斯坦凱旋而歸時唱的短詩。這件工作,由構思、製作至完工只不過花上數月的時間。 在近東各地區,有許多碑文先後在各種不同的建築物中發掘出來後作耐心比較,有時在本意及內容方面都相似。蘇美人是最先將碑文刻在廟宇、皇宮,或其他建築物的基石上面。因為碑文都記下當時統治者的姓名,所以對於鑑定日期及年表方面都有很大的幫助,受到一般考古學家的重視。武利爵士(Sir Leonard Woolley)在迦勒底的吾珥(Ur,就是亞伯拉罕的故鄉),發掘出一塊長形的白石灰石的石板,上刻有碑文。武利爵士細心研讀後,發現原來這座建築物是由蘇美一個名為亞安拿帕達(A-anne-pad-da)的王所立,而這人就是吾珥第一王朝創始者的兒子。這個資料立刻確定了古代蘇美王表的歷史是真實的,也保留了亞安拿帕達這個名字,否則,這名字會因沒有在其他古代記錄中有記載而失落了。 關鍵詞: 傳記 / 武利爵士 / 吾珥 / 蘇美

文字的記錄與研究舊約聖經

因為古代近東的人,有許多不但在製造歷史,更將歷史記錄下來,因此流傳下來的不少是記錄的資料,這些資料提供了過往生活有趣及足以信賴的描寫。這些資料在不同的地方發現,有些只涉及當地的事,但有一些卻關連到整個古代近東生活的廣泛層面。 公元前二千年開始,米所波大米及巴勒斯坦一帶已有高度的文明,產生了許多不同類型的文字寫作,有許多已遺失了,其中有十分好的記錄,包括了當時的內政、個人或國家記錄、國際事件。其他也有不同形式的文學作品,包括蘇美及巴比倫的宗教史詩,也有埃及古帝國時小心寫成的醫學文字。在近東一帶常見的石碑(stele)或石柱,通常是用閃長岩(diorite)、石灰岩(limestone)、花崗石(granite),或其他堅實的石頭做成,在其上刻上一些文字以紀念特別的人或事。所以埃及的莫奈他(Merneptah,約在主前1212至1202)在位頭幾年時,擊退了海民(Sea Peoples)及利比亞人之後,將其豐功偉績寫成一系列的詩歌,刻在一塊黑色的花崗石碑的後面,這石碑早在一百五十年前已由阿蒙何帖三世(Amenhotep III)建立。後來這石碑被放置在底比斯(Thebes)的墓葬廟宇中,現收藏在埃及開羅博物館中。這碑的複製品亦同時被刻在卡納克(Karnak)大廟宇的牆上;不過經歷多世紀的風霜,現存只不過是一些碎片而已。 關鍵詞: 聖經的記錄 / 米所波大米 / 莫奈他 / 海民 / 利比亞 / 卡納克

認識遠古文化背景與研究舊約聖經

事實上,希伯來人能在漫長多變的歷史中,與各國及其他小國接觸,並非事出偶然,其實神給他們的土地就是一道十分重要的陸上橋樑,將近東的不同文化地區連接起來。在希伯來人土地的西北,安納托利亞(Anatolia)地區就是古代赫人帝國,西南一帶就是埃及肥沃的土地。向東更遠之處,在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地,就是巴比倫繁榮的地界,亞述國的各重要城市則散佈於希伯來人土地的東部及北部。 古代商隊貿易路綫是由印度北部伸展至南米所波大米的蘇美(Sumer)各城市,然後由此沿著彎曲的幼發拉底河到達敘利亞、北巴勒斯坦、赫人帝國;或者分支到阿拉伯沙漠向西行,轉向北經南迦南地,又或者向西南走至埃及。在這繁盛的舊約世界中,以色列在地理上位居要津。任何人欲從近東的某一地區去到其他地方,他將會發現,雖然未必一定會途經以色列地,然而亦離巴勒斯坦國境不遠。 因為文化藉著不同的形式不斷的交流,所以巴勒斯坦地的居民,在有意無意之間,就成為了近東充滿活力的人民。例如,蘇美人發展的建築基本方法就被埃及人利用,作為在古帝國期間建金字塔之用。米諾斯時代(Minoan Age)革哩底的陶器,在主前的二千年,受近東各國廣泛採用;這事實被著名的考古學家彼得利爵士(Sir Flinders Petrie)用來作為斷定近東歷史不同時期陶器的方法。另一方面,安納托利亞的赫人發明煉鐵鑛的方法,使以色列及其他鄰國進入鐵器時代,慢慢帶來商業、戰術及日常生活大大的進步。 希臘早在主前七世紀開始,分別向巴比倫、埃及及波斯供應雇傭兵,公元前四世紀,亞歷山大大帝的勝利威勢擴展在近東一帶,波斯的風俗習慣亦因此產生優良的效果。這些在文化及政治上互相倚賴的事例,更加顯明舊約世界無論在地理,歷史及日常生活上,都是與古代近東一同擴展的。毫無疑問,因著形勢關係,研究舊約人物及時代,絕不能忽畧這較大的近東背景。任何有關這古代東方的發現,包括歷史、宗教、語言、文學及文化等方面,在研究舊約相同的層面時,有極重要的關係。 關鍵詞: 聖經的記錄 / 安納托利亞 / 埃及 / 巴比倫 / 蘇默 / 敘利亞 /…

鳥瞰舊約歷史的各時期

古代的希伯來人在舊約歷史的各時期,都與近東的其他國家有接觸。在公元前二千年,亞伯拉罕帶同家人及產業由米所波大米遷徙至迦南地;期間,曾下埃及作短暫逗留,然後定居於日後成為子孫之地的迦南。

舊約背景介紹

閱讀舊約聖經的人,許多都會感到研究古代近東歷史是異常繁複的事情。在研究的過程中,牽涉到不為人熟悉的原始文字、一大堆重要的考古發現;此外,我們還要懂得把東西方生活面貌分辨出來。由於希伯來人大大倚靠同時代近東文化生活的方式,因此我們若要明白以色列人的歷史,最好是把舊約的內容與該期間的文化背景及考古學資料一起研習。 本文庫主要是按歷史先後次序而編排,亦有加插特別研究專輯,嘗試去追溯這段歷史的大綱,並把在人文、考古、社會學等方面的發現,與舊約描述的事情一起論及,以期能使我們就著一些隱晦未明的事件;獲得啟發,且能把某些事件肯定的放置於古代近東生活的範圍來看。 本文庫的內容有分非會員及會員兩種。非會員能免費看到基本的部份,即歷史概要,會員除可以閱覽非會員所看到的內容以外,更可以閱讀深入討論的部份。會員以註冊電郵及密碼登入,即可閱覽所有部份。會員必須繳交年費,基本上是每年加幣30元,但除使用「百科網」外,亦可進入「博學城」。 參考書目 歷史背景 哈爾遜著,葉敬德、鄭康寧、盧錦榮譯,《舊約背景》(香港:種籽出版社,1994) 卜魯斯著,張永佳譯,《以色列與列國史》(香港:種籽出版社,1983) 吳理恩著, 張宰金、梁潔瓊合譯,《以色列史綜覽》( 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 布賴特著,蕭維元譯,《以色列史》(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72) 普羅文、朗文合著,劉智信、劉林蘊琴合譯,《聖經以色列史》(香港:天道書樓,2010) 賴桑著,馬傑偉譯,《舊約綜覽》(加拿大:國際種籽出版社,1988) 華爾頓、麥修斯、夏瓦拉斯合著,李永明等譯,《舊約聖經背景注釋》(臺北:校園書房,2006) 舒茲著,賴建國、陳興蘭合譯,《舊約新語》( 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1984) 比爾阿諾德、布賴恩拜爾著,文子梁譯,《舊約透析》(香港:國際聖經協會,2001) 劉文鵬著,《古代埃及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伯來基著,施愛澤牧師譯,《聖經歷史手冊》(香港:道聲出版社,1982) Walton,…

神的形像是什麼?人怎麼會有神的形像?(創1:27 )

在頭一問題中已經解釋過,神是個靈,他是無形無質的。但在此處聖經說到「神 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創1:26-27;5:1;9:6; 參林前11:7 ;雅 3:9)。這裏所說的形像,意思不是指外表的形體,而是指內在的 涵素,那就是神的智慧、聖潔、公義、正直、慈愛、誠實、良善(創24:27;伯 12:13;申 32:4 ;利 11:44)等。這些屬性,原來神造人的時候,惟人爲萬物之靈, 人在萬物中最爲高貴(1:28 ;2:7),人能與神發生靈裏的關係(約 4:24 ),而且在人性裏面也蘊含著神的形像和榮耀神的涵意(林前 11:9 ;彼後1:4)。 當罪一進入人的生命以後(3:6-13 ,22-24),這些聖德也就失去了(傳7:4)。人 雖因犯罪失去了這些;但凡信靠耶穌基督的人,仍能脫離從前一切敗壞的行爲, 將心志改換一新,回復神所賜的聖德和榮耀(弗…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這是甚麼光?(創1:3)

神在起初創造天地之時,首先吩咐說:「要有光,就有了光。」表示光在創造大 工上的重要性。理化科學家告訴我們,在地球的南極與北極,曾經發現了無人瞭 解的極光(Aurora ),又假定在未有太陽以前,就有了光的存在,可見光在宇宙 之間,是很神秘而極奇妙的;而我們相信這一切光源,都是從神而來,因爲神就 是光,他是衆光之父(約壹 1:5;雅 1:17 )。關於神所說的光,大概是從太陽而來, 所以就使地球有黑夜和白晝之分(1:5-10 )。試想起初這個經過劇變以後而逐漸 凝固的地殼,是一片沸騰荒涼的景象(1:2;賽45:18),其外面滿了沸騰的水, 從水中發出一層層的霧氣,遮蔽了太陽的光線,因此就使地面完全的黑暗。但由 於地殼已經凝固,致使霧氣的密度漸淡,陽光亦足以透過霧層,光與黑暗就可以 慢慢的分開了。直到第四日,太陽才完全出現,16 節便說:「神造了兩個大光, 大的管晝,小的管夜,又造衆星」。本節的「造」字,與第 1 節的「創造」兩字 涵意不同,乃是有「製造、設立、安置、派定」的意思(詩…

創世記1:1 所用的「地」字,是否與1:10 相 同?

創世記1:1 及1:10 的「地」,在原文都是'eres 。這個字可泛指地球,或是某一塊 特定的土地,至於採取那個意思,則要視乎上文下理而定,就是英語也有這情況 出現。例子之一是約翰福音 3:16 用「世界」(希臘文 kosmos;譯按:和合本作「世人」),意思是:世界上所有人類都是神所關心、愛護及救贖的物件;但約翰壹書2:15 有「不要愛世界」,在這段經文裏,世界代表有組織地反叛神、自我中心及與神 爲敵,這是反對神的人類的特徵。 因此,'eres 可代表整個地球,作爲與「天」的對比;亦可解作旱地,有別于海洋 湖泊(10 節)。這個字亦可指某一個國家或地理政治的分區,如「以色列國」(王下5:2),「埃及地」(出 20:2 )。在創世記 2:5-9,'eres 更代表神爲亞當夏娃預備的完美居所——伊甸園。在大多數情況下,聖經的上文下理都會使我們知道,作者使用這字是希望表達那個意思。我們有理由假設創世記1:1 所指的創造是「完全」的,但這要在第十節以後才成爲事實。將水與旱地分開後,聖經記載這項創造工作是「好」的(希伯來文是…

創世記第一章如何與化石層顯示的長遠年代一致?

從地質層中的化石及變裂性礦物顯出地球已有數十億年歷史,這與創世記第一章 有關創造的記載有明顯衝突:常有人以此爲證據,否定聖經的可信性。創世記第 一章明確地指出,創造過程於六日內進行,每日有二十四小時,而人則在最後被 造。其實,創世記第一章與用科學方法找到的資料只存有表面上的衝突,而兩者 之間沒有真正的不協調。(科學家根據某些資料而推出他們的結論,但同樣資料, 在其他地質學專家使用下,卻會得到截然不同的結論。) 假若我們照字面意義來解釋創世記第1 章,現代科學理論與創世記之間,根本不 可能和諧。(有些人會以爲,若聖經真的是無誤並完全可信,那麽,照字面意義 解釋是唯一正確的釋經原則。)然而,純粹照字義或寓意式的解經原則,都不會 是相信聖經無誤性的正確而恰當的態度;相信聖經作者(不管是神或透過人)所 運用的字句含義正確,才是恰當的角度。 若完全照字面意義來解經,那麽,根據馬太福音 19:24 節的記載,耶穌就是教訓 人,一隻駱駝能穿過針眼。然而,我們從這段經文清楚地知道,耶穌只是使用慣 常的原則,以誇張的語句強調富人以物質豐裕爲做,所以很難悔改,不接受神的 救贖。照字面意義解釋馬太這段經文,可算是異端邪說:最低限度可視爲剛愎的 意見,與正統的教義全無關連。另一個例證是當耶穌面對群衆的挑戰,要他行神 迹時,耶穌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約2:19…

- Advertisement -
Ad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