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百流是米利大島(即現在的馬爾他島)的島長,有些田產(徒28∶1,7)。凡是在這裏登陸的羅馬士兵和囚犯都由部百流督管。當年,保羅因傳福音曾被看守在該撒利亞,後來被指定與囚犯等共276人乘船往意大利的羅馬去(徒27∶37)。在海上船隻被大浪損壞(徒27∶41),在米利大島遇救(徒28∶1)。島長部百流接待了保羅,盡情款待了他們三天。當時部百流的父親正患熱病和痢疾,保羅爲他禱告,治好了他的病。「島上其餘的病人也來,得了醫治」。部百流眾人多方尊敬保羅。保羅臨走時,部百流還爲他送去了需用(徒28∶7—10)。
(即本丟彼拉多Pontius Pilate) 1.簡介:當羅馬皇帝提庇留(Tiberius)在位的時候,彼拉多被委任爲巡撫,於耶穌基督降生後26—37年間,代表羅馬皇帝,統轄猶太等地,掌握軍政生殺大權。就是這個彼拉多,心思幾經反覆,終於同意了猶太公會的要求,把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 2.聖經記載: 1)彼拉多曾任意取樂,竟然把加利利人的血,攙雜在他們獻祭的祭物之中(路13∶1)。 2)彼拉多初審耶穌時,便認爲耶穌無罪。當時耶穌被猶太教的大祭司等人忌恨,定要把耶穌處死,但又「沒有殺人的權柄」(約18∶31),必須請求彼拉多的同意。所以在耶穌受難的那天清早,便把耶穌押送到彼拉多的衙門(約18∶28)。彼拉多審問耶穌後宣佈說:「我查不出他有什麼罪來」(約18∶38)。 3)彼拉多明知耶穌無罪,而猶太人的祭司長等人卻定要殺害耶穌(路23∶4—5)。後來彼拉多聽說耶穌是加利利人,而希律又是加利利分封的王(路3∶1),所以就把耶穌送交希律審問(路23∶6—7)。在希律面前「耶穌一言不答」(路23∶9),於是希律又把耶穌送回彼拉多那裏(路23∶11)。 4)彼拉多再次向猶太公會的眾人宣佈,他和希律都查不出耶穌有罪(路23∶13—17)。 5)耶穌受審時正當逾越節,按慣例「巡撫必須釋放一個囚犯」給猶太人。彼拉多第三次宣佈耶穌無罪。但猶太公會的人卻極力喊叫,要求釋放作亂的殺人犯巴拉巴,定要把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路23∶17—23)。 6)彼拉多「正坐堂的時候,他的夫人打發人來說:『這義人的事,你一點不可管,因爲我今天在夢中,爲他受了許多苦。』」(太27∶19)。 7)彼拉多聽說耶穌是神的兒子,就「越發害怕」。「彼拉多想要釋放耶穌,無奈猶太人喊著說:「你若釋放這個人,就不是該撒的忠臣」(約18∶7—12)。彼拉多又怕失去官職,心情十分矛盾。 8)後來,「彼拉多見說也無濟於事,反要生亂」,他很怕得罪猶太人的權貴勢力,只好「拿水在眾人面前洗手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吧。』」(太27∶24)。彼拉多想用洗手表明他在殺害耶穌的事上與己無關,實際上彼拉多的責任是不能推脫的。 9)彼拉多終於把耶穌交給了猶太祭司長等人去釘十字架(約19∶16)。「彼拉多又用牌子寫了一個名號,安在十字架上,寫的是『猶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穌』」,並且是用希伯來、羅馬、希利尼三樣文字寫的。猶太人的祭司長就對彼拉多說:「不要寫『猶太人的王』,要寫『他自己說我是猶太人的王,』」但彼拉多卻不肯再更改這個名號(約19∶10—22)。 10)猶太人怕耶穌不能迅速死去,曾求彼拉多下令打斷耶穌的腿。但兵丁「來到耶穌那裏,見他已經死了,就不打斷他的腿。惟有一個兵拿槍扎他的肋旁,隨即有血和水流出來」。聖經上說這些事乃是「爲要應驗經上的話說:『他的骨頭,一根也不可折斷。』經上又有一句說:『他們要仰望自己所扎的人。』」(約19∶31—37)。 11)耶穌死後,彼拉多曾詫異耶穌竟會死去(可15∶44)。 12)彼拉多准許「把耶穌的屍首賜給約瑟」安葬。這約瑟當時是個尊貴的議士(可15∶45—46)。 13)耶穌被安葬後,祭司長等人來見彼拉多,說耶穌活著的時候曾預言他要復活,所以請求彼拉多派人把守墳墓,免得耶穌的門徒把屍首偷去,告訴百姓說耶穌從死裏復活了。彼拉多應允他們說:「你們有看守的兵,去吧!盡你們所能的,把守妥當」(太27∶62—65)。祭司長等人就帶著看守的兵去封了墳墓的墓門。但是耶穌的門徒們曾多次見到耶穌確實是復活了(太28∶4—6)。很多門徒就是因爲傳講耶穌復活而被下監,被拷打,被殺害的(徒4∶1—3;徒5∶17—18;徒5∶40;徒7∶55—60;徒12∶1—4)。每年過了農曆春分,第一次月圓後的頭一個禮拜日被定爲耶穌復活節。 14)使徒們後來曾多次論到彼拉多殺害耶穌的事(徒3∶13;徒4∶25—27;徒13∶27—28;提前6∶13)。 15)第四世紀時,尤希比友斯(Eusebius)曾引證歷史資料說,彼拉多最後自殺而死。在初期教會中,則傳說彼拉多死前神志不清,常常洗手。傳說他的妻子名叫普洛丘拉(Procula),後來成了基督徒。
波阿斯是希斯崙的後裔(代上2∶9—12),也是伯利恆的富戶,是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的親族。爲人忠厚虔誠。當路得因貧困拾取田間剩餘的麥穗時,波阿斯看見後,知道路得是個賢惠女子,便厚待路得。後來又按當時的法度娶了路得爲妻子(得2—4章)。波阿斯是大衛的曾祖父。耶穌基督的家譜中便有波阿斯的名字(太1∶1—6)。
1.簡介:伯沙撒是巴比倫最後的一個王(但5∶30)。在位約兩三年(但8∶1)。考查巴比倫的古跡,伯沙撒本是拿波乃得的兒子。他又被稱爲尼布甲尼撒的兒子,約有兩個原因。其一是由其母族而論,伯沙撒爲尼布甲尼撒的後嗣,而按當時的風俗,兒子與孫子的稱謂不易區別。其二是因尼布甲尼撒是巴比倫最有聲勢的國王。就當時的風俗,該國的臣民都稱呼他們的王爲尼布甲尼撒的兒子。故此但以理也稱伯沙撒爲尼布甲尼撒的兒子(但5∶2;5∶18)。 2.聖經記載: 伯沙撒在位時,見到有手指在牆上寫字的異象,但是全國沒有人能讀那些文字,也不能解明它的意思。最後請但以理來講解。但以理責備伯沙撒狂傲拜偶像,「卻沒有將榮耀歸與那手中有你氣息,管理你一切行動的神」(但5∶23)。並預言伯沙撒的國將要分裂歸與瑪代人和波斯人。伯沙撒下令給但以理穿上紫袍,項上戴上項鏈,使但以理在國中位列第三。當夜伯沙撒王被殺,瑪代人大利烏取了巴比倫(迦勒底)國(但5∶28—30)。但以理曾說,耶和華神廢王、立王(但2∶21)。聖經上又說:「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雅4∶6)。
1.簡介:聖經中叫便哈達的共有三人。他們都是亞蘭王,建都於大馬色。便哈達的意思是「哈達之子」。哈達是亞蘭的假神的名字。按當時的習慣,他們的國王都稱爲哈達之子,因此便哈達即成爲亞蘭王的通稱。 2.聖經記載: 1)便哈達一世。是希旬的孫子,他伯利們的兒子(王上15∶18)。歷史記述便哈達作亞蘭王時,蠶食鄰邦,擴張版圖,成爲亞西亞西部的強國。當時以色列王巴沙要攻打猶大王亞撒,修築拉瑪城。拉瑪城距離猶大國的京都耶路撒冷僅約八公里。所以猶大王亞撒便從耶和華的聖殿和王宮府庫裏,拿出金銀來送與便哈達,請他出兵攻打以色列。便哈達乘此機會侵略了以色列的北部,使以色列王巴沙退離拉瑪。猶大王亞撒雖然得到了便哈達的幫助,但卻使自己府庫空虛,主權喪失。並且由於亞撒求情於便哈達,仰賴亞蘭王卻不仰賴耶和華,因而受到先知哈拿尼的譴責(代下16∶7)。 2)便哈達二世。大約是便哈達一世的兒子。(歷史資料中記述發現有碑文,他的名字叫哈達以色)。他繼王位後,因侵略以色列,被以色列王亞哈擒獲。但亞哈沒有按耶和華神的旨意除滅便哈達及其隨從,反而與他們立約並將他們放走。爲此耶和華神差先知斥責亞哈,並預言所放走的這些人必將致亞哈和以色列民於死地(王上20∶1—43)。此後,兩國之間仍有戰爭。先知以利沙的事蹟也多與便哈達有關。例如便哈達的元帥乃縵患了大痲瘋,被以利沙治癒(王下5∶1—27)。又如便哈達無論在何地駐營,以利沙必定知道並告訴以色列王,使以色列王未受其害。爲此便哈達曾派兵去捉拿以利沙。但以利沙靠耶和華神的大能使他們未能得逞(王下6∶8—23)。再如,便哈達患病後曾差遣哈薛去見以利沙,託他求問耶和華,便哈達的病是否能好。哈薛從以利沙那裏回去後,欺騙了便哈達,並將他殺死篡了王位(王下8∶7—15)。 3)便哈達三世。是哈薛的兒子。當以色列王約哈斯在位時,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爲惡的事。因此耶和華神發怒,將以色列人多次交在亞蘭王哈薛和他兒子便哈達手中。約哈斯向耶和華懇求禱告,耶和華就賜給以色列一位拯救者,使以色列人脫離了亞蘭人的手(王下13∶1—5)。以後,耶和華因爲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約,施恩給以色列人,使約哈斯的兒子約阿施三次打敗便哈達,收復了先前被亞蘭人攻取的城邑(王下13∶22—25)。
1.簡介:彼得是耶穌親自帶領的著名使徒。他的名字和某些事蹟,即便在教會之外,也是流傳很廣的。 2.聖經記載: 1)由漁夫成爲使徒 A.彼得原名西門(太4∶18)。居住在加利利海邊的伯賽大城(約1∶44)。後來遷居到迦百農(可1∶21,29)。 B.彼得的兄弟安得烈信從了耶穌後,便引領他去歸向耶穌。耶穌第一次見到他就對他說:「你要稱爲磯法」。磯法(Cephas)是古代西亞通用的亞蘭文(Aramaic),翻譯成希臘文即是彼得(Peter)。磯法與彼得的意義相同,都是「石頭」的意思(約1∶40— 42)。 C.彼得第一次被召之後,曾暫時回家到海邊去打魚。有一天耶穌在海邊行走,第二次呼召彼得。彼得便立刻捨了網,跟從了耶穌(太4∶18—20)。耶穌在迦百農,還曾親自到彼得家中,醫治了彼得的岳母(太8∶14—15)。 D.耶穌曾坐在彼得的船上,向岸上的人群講道,「講完了,對西門說:『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西門說:『夫子,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什麼。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他們下了網,就圈住許多魚,網險些裂開」。「西門彼得看見,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耶穌安慰他說不要怕,並且說彼得將來要「得人如得魚一樣」(路5∶1—11;太4∶19)。後來彼得被選立爲使徒,在使徒中名列第一位(太10∶1—2)。 2)認識了基督又體貼人意 A.當年耶穌在革尼撒勒湖邊,曾叫門徒上船,先渡到湖那邊去,他獨自上山去禱告。「夜裏四更天,耶穌在海面上走,往門徒那裏去。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走,就驚慌了,說:『是個鬼怪。』便害怕,喊叫起來。耶穌連忙對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彼得說:『主,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裏去。』耶穌說:『你來吧。』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穌那裏去,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便喊著說:『主啊,救我!』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他們上了船,風就住了。在船上的人都拜他,說:『你真是神的兒子了。』」(太14∶22—33)。 B.當耶穌的眾多門徒中有些人要退去的時候,耶穌「對那十二個門徒說:『你們也要去麼?』西門彼得回答說:『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約6∶66—68)。 C.那時有許多人認爲耶穌是一位先知。耶穌知道眾人這種看法之後,耶穌就問門徒們說:「你們說我是誰?」西門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救世主),是永生神的兒子」。耶穌對他說:「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從此耶穌才指示門徒」,他必須「受許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彼得就拉著他勸他說:『主啊,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耶穌轉過來,對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你是絆我腳的,因爲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太16∶13—23)。 3)幾次特殊的造就 A.彼得和雅各、約翰三個門徒曾被耶穌特許跟著他,得以親眼看到睚魯的女兒復活的神蹟(可5∶37—42)。 B.彼得與雅各、約翰三人曾親眼看到耶穌改變了形像。那時耶穌帶著他們三人暗暗地上了高山,耶穌「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臉面明亮如日頭,衣裳潔白如光。忽然有摩西、以利亞向他們顯現,同耶穌說話。彼得對耶穌說:『主啊,我們在這裏真好!你若願意,我就在這裏搭三座棚:一座爲你,一座爲摩西,一座爲以利亞。』說話之間,忽然有一朵光明的雲彩遮蓋他們。且有聲音從雲彩裏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他。』門徒聽見,就俯伏在地,極其害怕。耶穌進前來,摸他們,說:『起來,不要害怕。』他們舉目不見一人,只見耶穌在那裏」(太17∶1—8)。 C.彼得曾聽從耶穌的指示,往海邊去釣魚,得到一塊錢,交納了人丁稅(太17∶24—27)。 D.彼得曾誤解過耶穌爲門徒洗腳的意義。在耶穌被賣的那天晚上,「吃晚飯的時候」,耶穌曾「離席站起來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隨後把水倒在盆裏,就洗門徒的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乾。挨到西門彼得,彼得對他說:『主啊,你洗我的腳嗎?……你永不可洗我的腳。』耶穌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西門彼得說:『主啊,不但我的腳,連手和頭也要洗。』耶穌說:『凡洗過澡的人,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耶穌又說:「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耶穌的意思是教導彼得等門徒彼此相愛(約13∶1—14)。 4)三次不認耶穌 A.在耶穌被賣的那天晚上,耶穌對彼得說:「撒但想要得著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但我已經爲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彼得說:「主啊,我就是同你下監,同你受死,也是甘心」。耶穌預言說:「彼得,我告訴你,今日雞還沒有叫,你要三次說不認得我」(路22∶31—34)。 B.彼得在客西馬尼園竟不能和耶穌一同儆醒禱告,使耶穌深感傷痛。耶穌被賣的那天晚上,他明明知道猶大要出賣他(太26∶20—23),也很清楚猶大知道耶穌常和門徒在橄欖山的客西馬尼園聚集(約18∶1—2)。但是耶穌那一夜還是照常往客西馬尼園去禱告(路22∶39—41,太26∶36)。那時候耶穌知道自己即將被釘在十字架上,擔當世人的罪惡,成就救贖的工作。這本是他到世上來的使命(可10∶45;提前2∶5—6)。但是耶穌在肉身當中,心裏也曾憂傷,然而又要順服神的旨意,所以曾禱告說:「父啊,救我脫離這時候,但我原是爲這時候來的」(約12∶37)。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的時候,「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路22∶44)。但是彼得卻在那裏打盹睡覺,不能儆醒陪同耶穌禱告,使耶穌非常傷心(太26∶36—46)。…
比加轄是以色列國王米拿現的兒子。約在耶穌基督降生前738年繼位作以色列第十七代國王。「比加轄在撒瑪利亞登基,作以色列王二年。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爲惡的事」。比加轄的將軍、利瑪利的兒子比加背叛他,在撒瑪利亞王宮裏的衛所殺了他」。比加便篡了比加轄的王位(王下15∶23—25)。
比加轄是以色列國王米拿現的兒子。約在耶穌基督降生前738年繼位作以色列第十七代國王。「比加轄在撒瑪利亞登基,作以色列王二年。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爲惡的事」。比加轄的將軍、利瑪利的兒子比加背叛他,在撒瑪利亞王宮裏的衛所殺了他」。比加便篡了比加轄的王位(王下15∶23—25)。
1.簡介:保羅是一個著名的傳道人。原名掃羅(Saul),掃羅是希伯來人慣用的名字。保羅是羅馬人慣用的名字。爲了便於在羅馬人的轄地傳道,後來他便常用保羅這個名字。保羅本來是極力逮捕、關押、刑訊基督徒的,有些基督徒被無辜地處死之前,他也出名定案(徒26∶10,11)。但後來他自己卻悔改成爲虔誠的基督徒,並且盡力宣揚耶穌的救恩。爲了傳講福音,他曾屢遭苦難,最後甚至殉道而死。全部新約聖經共有27卷,古代信徒都認爲,其中有十三、四卷是保羅在神的感動下寫出來的。 2.聖經記載及有關記述: 1)出生地大數對他的影響:保羅出生在大數城(徒21∶39;徒22∶3)。當時大數是基利家省的省會,乃是政治文化中心,城內有各派哲學和文學方面的書院。保羅自幼生活於該城,受其熏陶,對各種學術多有接觸。後來他把自己具有的這些學識獻給了救主基督。當他在希臘和羅馬這些文化較高的地區傳道時,這些知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羅馬公民的身份:保羅生來就是羅馬人(徒22∶28),又受過較好的教育,學術上也有相當的成就。當時羅馬是統佔歐、亞、非三洲許多地區的大國,羅馬公民自然就被人重視。保羅傳道,從他的書信及言行看來,向來只是高舉並誇耀耶穌的十字架救恩,除此以外,他絕不以其他事物誇口(加6∶14)。但是神既使他取得了羅馬公民的資格,便因此使他能更好地爲福音效力。當保羅因傳道而被關在腓立比監獄的時候,他曾提到自己是羅馬人。官吏就害怕起來,領他出了監,請他離開那城(徒16∶38—40)。以後當保羅被關在耶路撒冷的兵營裏,用皮條捆上,即將遭受鞭打拷問的時候,他一說自己是羅馬人,軍官千夫長立時十分畏懼,因此保羅得以免受拷打之苦(徒22∶24—29)。聖經從不鼓勵信徒去追求個人的聲望地位,但是卻要求每個基督徒必須盡力作好自己應作的工作。若是因而像保羅那樣獲得了學識成就和地位,又肯把自己的一切獻給基督,顯然會爲神悅納而被神使用。 3)保羅是猶太民族的血統:保羅雖然生來便取得了羅馬國籍,但在血統上卻是希伯來人生的希伯來人,即猶太人生的猶太人,或以色列人生的以色列人(參看 腓3∶5;林後11∶22;徒22∶3)。而且他是世傳的法利賽人(徒23∶6)。法利賽人(Pharisees)是耶穌基督降生前猶太教裏新興起的一個重要派別。他們自稱是「敬虔的人(hasidim)」。他們要求嚴格遵守摩西傳的律法,重視傳統的教訓。但很多法利賽人「在人前,外面顯出公義來,裏面卻裝滿了假善和不法的事」(太23∶27,28)。所以耶穌一再斥責他們是假冒爲善,本末倒置。耶穌在世的時候,曾有些法利賽人(例如尼哥底母等)也信從了耶穌(約3∶1)。然而大多數的法利賽人卻是反對耶穌的(太12∶22—24),是試探耶穌的(太16∶1),甚至是陷害耶穌的(太22∶15)。保羅受法利賽同夥人的影響,在少年時代便敵對耶穌。但是保羅曾在當時受人敬重的迦瑪列門下受教(徒5∶34;徒22∶3),因此對舊約聖經非常熟悉,這就爲他後來的傳道工作做了準備。 4)保羅在文化學術上的成就:保羅的學識淵博,甚至當他回答巡撫非斯都審問的時候,竟使「非斯都大聲說:『保羅……你的學問太大,反叫你癲狂了。』」(徒26∶24)。保羅通曉猶太文字及希臘文化,因此他能精讀希伯來文的舊約聖經,又能和當時的希臘學者答辯證道。從聖經上看,古希臘的文化成就雖然很高,但是卻編造了許許多多的假神故事,古希臘人敬拜這些假神偶像,而不認識獨一的真神耶和華。所以保羅在希臘的大城雅典傳道的時候,就常和當地人辯論(徒17∶16,17)。聖經上特別記載了他和以彼古羅(Epicurean)和斯多亞(Stoic)兩派學士的爭論(徒17∶18)。當時在雅典的亞略巴古山上常有希臘各派知名的哲學家和詩人會集該處,誦讀自己的寫作,闡述自己的學說,交談各人的見解。保羅被帶到亞略巴古去講論神的道(徒17∶19),結果使亞略巴古的官吏丟尼修等人悔改信主(徒17∶33—34)。按聖經的道理來看,神一方面使用像彼得、約翰這樣以打魚爲業的所謂「沒有學問的小民」(徒4∶13),另一方面也使用像保羅這樣博學多能的人。只要信徒們有奉獻自己爲神使用的心志,神也定會修理、造就、賜福這樣的信徒。 5)悔改信奉基督的經過:保羅的悔改有一段奇妙的經歷,現分述於下: A.殉道者司提反對他的影響:當司提反殉難時,有些人爲了揀取石頭打死司提反,曾脫下衣服來放在保羅腳前請他看管(徒7∶58)。那些要殺害司提反的人們,一個個怒氣沖天,咬牙切齒(徒7∶54),他們氣勢洶洶一擁而上(徒7∶57),把司提反推到城外(徒7∶58),最後用石頭打死。但是司提反在這些打他的人們面前,卻因聖靈加給他的力量而安然異常。「他的面貌好像天使的面貌」(徒6∶15)。他說:「我看見天開了,人子站在神的右邊」(徒7∶56)。在臨近死亡的邊緣上,他最後的一句話不是絕望的呼喊,而是爲殺害他的人禱告說:「主啊,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徒7∶60)。雖然保羅也高興除掉司提反這樣一個有能力的信徒,但是司提反這些動人的見證,使保羅心中不能毫無感動。 B.福音迅速傳開日益興旺對保羅的影響:保羅雖然和當時的祭司等人到處追逼基督徒(徒26∶10,11),但是那些被迫分散的信徒,卻往各處去傳道(徒8∶4)。先是撒瑪利亞城中許多人信了基督(徒8∶5,6),繼而撒瑪利亞境內的村莊也聽到了福音(徒8∶25)。有些遭患難四散的門徒,直走到腓尼基(今黎巴嫩一帶),和居比路(今塞浦路斯島),並安提阿(今敍利亞西北部)等地,不僅向猶太人傳道,而且也向希臘人傳道,因此信而歸從耶穌的人日益增多(徒11∶19—21)。保羅清楚地看到,這些基督徒越來越多,福音越發廣傳。這些事對他不能毫無影響。 C.耶穌親自向保羅顯現對他的啟示:在保羅去大馬色捉拿當地信徒的路上,耶穌親自向他顯現並問他說:「掃羅,掃羅,你爲什麼逼迫我?」保羅立時眼睛失明,只好被人領進大馬色,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徒9∶1—9)。這時他不可能不反覆問自己:爲什麼要逼迫基督呢?! D.亞拿尼亞前去看望保羅,領他信了基督:亞拿尼亞原是保羅想去大馬色捉拿的信徒之一,如今反去本著愛心看望保羅。這時保羅痛心悔改信奉了耶穌作爲他的救主。他的眼睛立刻「就能看見,於是起來受了洗,吃過飯就健壯了。保羅和大馬色的門徒同住了些日子,就在各會堂裏宣傳耶穌」(徒9∶10—20)。一個逼迫基督的保羅一變而成爲宣講基督的傳道者,這是一件神蹟奇事。正是由於保羅自己有這樣親身經歷的感受,他日後一生的傳道工作就並非是說教,而是出自內心的真誠見證,所以就使許多人都相信了耶穌基督。 6)保羅悔改時的年代:新約聖經有一半是出自保羅之手,但是卻沒有記述保羅一生的年歲和年表。從此也可以看出保羅一心只要基督的事工得以成就,卻沒有彰顯自己的意念。但是仔細查看聖經中的少數經文和一些歷史資料,還能約略推算出保羅的一生歷程。根據歷史考證,羅馬巡撫本丟彼拉多(Pontius Pilate)於耶穌基督降生後36年被解除職務。在去職前兩年他的權勢已日漸衰微。那時猶太人處於被統治地位。按當時的政治律例,即或猶太人的公會(即猶太最高法庭)議定了某人死刑,也必須請羅馬巡撫最後裁定。當耶穌受難時,祭司長和猶太公會還不敢擅自決定,還須多次催促巡撫彼拉多下令把耶穌釘十字架(太27∶11—26)。但是到了殺害司提反和其他聖徒時,猶太公會和祭司長卻敢於不再稟報彼拉多,乃是由他們定案任意而爲了(徒6∶8—7∶60;徒26∶10—12)。從此可以推論,保羅迫害聖徒時,當在彼拉多去職前無力多問猶太人事件時期,即在耶穌基督降生後35年左右。 7)保羅悔改時的年齡:司提反被害時保羅還是個青年人(徒7∶58)。但不久,當他參與迫害信徒時,已「從祭司長得了權柄」在猶太公會決議殺害某信徒時,保羅「也出名定案」(徒26∶10),顯然參與了猶太公會活動。按猶太人的規定,只有年滿30歲的人才能被稱爲「拉比」(即老師)。所以由此推論,那時保羅的年齡剛過30。30多歲的保羅,正可以施展才華在名利場中幹出一番事業,但是他卻毅然選擇了順從基督的傳道工作,成爲後世許多青年基督徒學習的榜樣。 8)保羅傳道的靈修準備:從聖經上看,作爲一個真正的傳道人,保羅曾有下列歷程: A.是認罪悔改蒙恩得救的聖徒(提前1∶15—16)。 B.把自己完全奉獻給神(羅12∶1)。因基督的緣故,「丟棄萬事,看作糞土」(腓3∶7—8)。 C.清楚神的揀選,準備爲耶穌的名受苦(徒9∶15—16;路9∶23)。 D.應當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讀經禱告,受神的造就,使自己所傳的都是自己靈命的經歷而不是理論知識。保羅沒有讀過神學院(新約聖經裏也沒有神學院),但是保羅卻是親自向神學習的(加1∶11—12)。他在亞拉伯等地三年得神啟示(加1∶15—19),在大數等候神的引領數載(徒9∶30;徒11∶25)。以後在安提阿教會幫助當地的信徒一年(徒11∶26)。後來受聖靈的差派,才外出到各地傳道(徒13∶2—3)。…
Sign in to your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