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尼其 (Boanerges)

半尼其是耶穌呼召雅各和約翰作使徒時給他們起的名字,半尼其的意思是「性如暴雷的人」(可3∶17),雅各和約翰的性情原本相當暴烈,但是後來在真道上多受造就,變化很大。雅各因事奉基督被希律亞基帕一世刀斬,至終堅貞不移(徒12∶1,2)。約翰因傳揚耶穌曾被囚在拔摩海島上(啟1∶9),出離拔摩海島之後,他所寫的約翰書信中充滿了愛心(約壹3∶1,14;約壹4∶7—21)。他們的「暴雷性格」,全然消失了。

百基拉 (Prisca / Priscilla)

1.簡介:是亞居拉的妻子,亞居拉是出生在本都的猶太人(徒18∶1—2)。他們以「製造帳棚爲業」(徒18∶3)。二人時常外出傳道。 2.聖經記載: 1)百基拉夫婦原來住在羅馬城,因爲羅馬皇帝革老丟於公元52年命令猶太人都離開羅馬,他們便從義大利來到哥林多居住。他們在哥林多時,「保羅因和他們同業」,「就投奔了他們」,「和他們同住作工」(徒18∶1—3),共約一年零六個月(徒18∶11)。保羅曾說百基拉夫婦「在基督耶穌裏」與保羅同工(羅16∶3)。 2)以後保羅「坐船往敍利亞去。百基拉、亞居拉和他同去」(徒18∶18)。「到了以弗所,保羅就把他們留在那裏」(徒18∶19)。當時亞細亞省的以弗所教會,便在百基拉夫婦的家中聚會(林前16∶19)。 3)當百基拉和亞居拉在以弗所的時候,亞波羅曾到以弗所傳道(徒18∶24)。亞波羅是個有學問的傳道人,最能講解聖經,而且心裏火熱,放膽講道。只是講的不夠完備。「百基拉、亞居拉聽見,就接他來,將神的道給他講解更加詳細」(徒18∶24—26)。在這裏,百基拉夫婦甚至還幫助了傳道人亞波羅。 4)保羅說,百基拉和亞居拉曾爲保羅的命把他們自己的頸項置於度外,不但保羅感謝他們,就是外邦的眾教會也感謝他們(羅16∶3—4)。他們和保羅以及眾聖徒真是以愛相繫患難與共的。 5)以後羅馬皇帝革老丟收回了驅逐猶太人的命令,百基拉夫婦便又回到羅馬居住。保羅寫信給羅馬信徒時,曾問候百基拉夫婦並問「他們家中的教會安」(羅16∶5)。可見當時羅馬的教會常在他們的家中聚會。 6)百基拉、亞居拉以後又去以弗所,那時提摩太正在以弗所傳道。當保羅自知即將殉道時,還在給提摩太的信中向百基拉、亞居拉問安(提後4∶19)。 7)聖經中共有五處同時提到百基拉、亞居拉夫婦二人(徒18∶18;徒18∶26;羅16∶3;林前16∶19;提後4∶19),其中竟有四處是百基拉的名字在前。足見百基拉的熱心愛心不下於她的丈夫,因此深受保羅及眾聖徒的敬愛。

百尼基 (Bernice / Berenice)

根據有關歷史記述,百尼基是個婚姻混亂、生活淫亂的女人。她是希律亞基帕一世(Herod Agrippa I)的長女。希律亞基帕一世曾殺害使徒雅各,下手苦害教會中的聖徒(徒12∶1—2)。後來被蟲咬死(徒12∶23)。百尼基最初嫁給了她的叔父查西斯希律(Herod of Chalcis)。查西斯希律死後,她又嫁給她的同胞哥哥希律亞基帕二世(Herod AgrippaⅡ)。不久,百尼基又一度改嫁西西里王波利門(Polemon)。跟著便和波利門離婚,又與亞基帕二世復婚。這時亞基帕二世正受寵於羅馬皇帝,被分封爲王,曾親自審問過使徒保羅。而百尼基竟無恥地隨同亞基帕大張聲勢一同聽審(徒25∶13,23;徒26∶30,31)。有些史料記述,百尼基更與後來成爲羅馬皇帝的提多父子(Titus)及羅馬元帥等人行爲曖昧,這樣一個女人竟去聽審保羅!但保羅的分訴卻既有禮節又有能力,即使在當時被審的公廳上,保羅仍在傳講福音,希望罪人悔改(徒26∶1—30)。

拔示巴 (Bathsheba)

1.簡介:拔示巴是赫人烏利亞的妻子(撒下11∶3)。烏利亞是大衛部下的勇士(撒下23∶39,參看 撒下23∶8)。烏利亞被大衛害死後,拔示巴作了大衛的妻子(撒下11∶26—27)。 2.聖經記載: 1)當烏利亞隨同大衛王的元帥約押出征時,「一日太陽平西,大衛從床上起來,在王宮的平頂上遊行,看見一個婦人沐浴,容貌甚美。大衛就差人打聽那婦人是誰,有人說:『她是以連的女兒,赫人烏利亞的妻拔示巴。』」大衛差人去把拔示巴接來與她同房。她回家後懷了孕,就打發人去把自己懷孕的事告訴了大衛。「大衛差人到約押那裏說:『你打發赫人烏利亞到我這裏來。』約押就打發烏利亞去見大衛」。大衛向烏利亞問了問前方的戰事,就叫烏利亞回家去休息。但烏利亞卻睡在宮門外,沒有回家去。大衛就問烏利亞從遠路回來,爲什麼不回家去呢?烏利亞說約押和戰士們都住在帳棚裏,在田野安營,自己豈可回家吃喝與妻子歡樂呢?烏利亞說他決不能這樣作。「大衛吩咐烏利亞說:『你今日仍住在這裏,明日我打發你去。』於是烏利亞那日和次日住在耶路撒冷。大衛召了烏利亞來,叫他在自己面前吃喝,使他喝醉。到了晚上,烏利亞與他主的僕人一同住宿,還沒有回到家裏去。次日早晨,大衛寫信與約押,交烏利亞隨手帶去。信內寫著說:『要派烏利亞前進,到陣勢極險之處,你們便退後,使他被殺。』」約押按大衛信中所寫的作了,烏利亞因而戰死。拔示巴聽見丈夫死了,就爲他哀哭。「哀哭的日子過了,大衛差人將她接到宮裏,她就作了大衛的妻,給大衛生了一個兒子。但大衛所行的這事,耶和華甚不喜悅」(撒下11∶1—27)。 2)耶和華擊打大衛與拔示巴犯罪後所生的孩子,使孩子早年便死去了(撒下12∶15—18)。 3)拔示巴生了另一個孩子叫所羅門(撒下12∶24)。大衛早年間就確立了所羅門繼承王位(代上23∶1),並囑咐所羅門將來要建造聖殿(代下22∶5)。 4)有些參考資料論到大衛與拔示巴犯罪時,認爲敬畏耶和華的人本應清晨起來禱告(詩5∶3)。但大衛卻在太陽平西時從床上起來,這種懈怠便是犯罪的開端。而拔示巴沐浴,她理應想到王宮平頂上可能會有人看見,因此該密閉或遮掩門窗。大衛與拔示巴犯罪後,過了些年大衛的另一個兒子押沙龍叛變並要追殺他們,乃是耶和華對大衛的懲罰(撒下12∶11—12)。 5)只是大衛與拔示巴犯罪後能痛心認罪(詩51∶3— 4),求神給他造清潔的心,使他裏面重新有正直的靈(詩51∶10)。而神對憂傷痛悔的心必不輕看(詩51∶17)。所以大衛仍能以神的道指教有過犯的人,使罪人歸順神(詩51∶13)。

巴底買 (Bartimaeus)

1.簡介:是耶利哥附近被耶穌治好的一個討飯的瞎子。 2.聖經記載: 耶穌同門徒並許多人出耶利哥的時候,巴底買呼求耶穌可憐他。有許多人責備他不許他作聲。但他卻越發呼求耶穌的憐憫。後來耶穌站住醫治了他,巴底買「立刻看見了,就在路上跟隨耶穌」(可10∶46—52)。

巴多羅買 (Bartholomew)

一般人認爲巴多羅買即是使徒拿但業。

巴拿巴 (Barnabas)

1.簡介:巴拿巴是著名的基督徒,熱心傳道,也被稱爲使徒(徒14∶14)。屬於以色列族中利未支派的人。生在居比路島(今塞浦路斯)。原名約瑟,使徒們稱他叫巴拿巴,巴拿巴的意思是「勸慰人的人」或「鼓勵人的人」(徒4∶36)。 2.聖經記載: 1)巴拿巴曾有些田地,他把它賣了,把價銀拿來交給使徒們,分給別人使用(徒4∶37)。 2)保羅悔改成爲耶穌門徒的初期,由於他以前曾極力逼迫基督徒,所以他「到了耶路撒冷,想與門徒結交,他們卻都怕他,不信他是門徒。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領他去見使徒」。從而使保羅和門徒多有交往,得以在耶路撒冷傳道(徒9∶26—28)。 3)教會初期,那些受逼迫遭患難的門徒四散到各地傳講耶穌的救恩,各地信而歸從耶穌的人很多。耶路撒冷教會便差派巴拿巴去看望、勉勵那些初信耶穌的人。巴拿巴原是個好人,大有信心,熱心傳講聖經真理,於是又有許多人歸向了基督(徒11∶19—24)。 4)巴拿巴還曾到保羅的故鄉大數去找保羅。「找著了,就帶他到安提阿去。他們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會一同聚集,教訓了許多人」。耶穌基督的門徒被稱爲基督徒,就是從安提阿開始的(徒11∶25—26)。 5)當天下有了饑荒的時候,安提阿的「門徒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錢」,託巴拿巴和保羅把捐項送到耶路撒冷的長老那裏,以便供給信徒(徒11∶28—30)。他們辦完了供給的事,便帶著馬可一同離開耶路撒冷,返回安提阿(徒12∶25)。馬可是巴拿巴的表弟。即是後來書寫馬可福音的作者,詳見「馬可 Mark」條。 6)安提阿教會很興旺,聖徒禁食禱告的時候,聖靈感動他們分派巴拿巴和保羅帶著馬可外出傳道(徒13∶1—6)。他們歷經居比路、別加、彼西底、以哥念、路司得、特庇等地遊行佈道。中途馬可離開了他們,自己回家到耶路撒冷去了。巴拿巴和保羅二人又返回安提阿(徒13∶4—14∶28)。 7)巴拿巴、保羅二人再次受安提阿教會的委託,去到耶路撒冷,與那裏的使徒和長老一同交談。所談的主要內容是:外邦人(即猶太族以外的各族人),在他們悔改信奉基督之後,要不要像猶太人那樣必須遵守傳統的割禮和許多規條。這是教會歷史上很重要的一次集會。會後決定:不要把摩西所傳的割禮和規條加在外邦信徒的身上。只要求各地各族的信徒:不拜偶像;不吃祭過偶像的食物;不吃血和勒死的牲畜;不要有淫亂行爲。會後他們二人又返回安提阿(徒15∶1—35)。 8)巴拿巴和保羅一起傳道,後來保羅的工作比較明顯。但是起初保羅卻是巴拿巴所帶領的。聖經中提到他們二人時,起初常是巴拿巴在先,稱作「巴拿巴和保羅」(徒11∶30;徒12∶25;徒13∶2,7)。但是逐漸地卻常是保羅在先了,後來常稱作「保羅和巴拿巴」(徒13∶43,46,50;徒15∶2,22,35)。從此可以看出巴拿巴何等樂於幫助一個同工,作出比自己更好的工作來。這件事也使人看到,若是多有幾個巴拿巴,將會帶出更多的保羅。顯明耶穌說的「在後的將要在前」是一件美事(太19∶30)。 9)巴拿巴雖是最初帶領保羅的人,但是自己有了過錯,也很願接受保羅的提醒指正(加2∶11—14)。 10)巴拿巴與保羅雖是很好的同工,但有時在工作上也有不同的看法。他們準備第二次外出佈道時,巴拿巴有意仍帶青年傳道人馬可同去。但是保羅認爲第一次外出佈道時,馬可曾半途離開了他們,覺得不宜再帶他去。然而巴拿巴仍要幫助這個青年人繼續作福音工作,二人竟因此分手而各自從事傳道工作(徒15∶36—41)。後來的事實證明,在巴拿巴的幫助帶領下,馬可長進很大,不僅成了彼得親切的助手(彼前5∶13),而且對保羅晚年的工作也十分有益(提後4∶11)。 11)巴拿巴和保羅雖然看法不同而分開傳道,但是彼此仍很尊重。馬可不久又和保羅同工便是明證(門24,西4∶10)

巴約拿 (Bar-jornah)

是使徒彼得的另一個名字(太16∶15—17)。

巴耶穌 (Bar-jesus)

1.簡介:巴耶穌又叫以呂馬(Elymas),是「一個有法術假充先知的猶太人」,曾攔阻羅馬巡撫信從耶穌(徒13∶6,參看徒13∶8)。 2.聖經記載: 當保羅和巴拿巴到居比路(即現今的塞浦路斯)去傳道時,駐在居比路的羅馬方伯(即羅馬巡撫)是個通達人。羅馬方伯請了巴拿巴和保羅來,「要聽神的道」。但是巴耶穌(即以呂馬)是羅馬巡撫的隨從親信,巴耶穌與使徒保羅作對,「要叫方伯不信真道」。保羅斥責巴耶穌,巴耶穌的「眼睛立刻昏蒙黑暗,四下裏求人拉著手領他」。方伯看見這件事,「很希奇主的道,就信了(基督)」(徒13∶4—12)。

巴拉 (Barak)

巴拉是亞比挪庵的兒子,是以色列人建國以前的一位被耶和華神重用的人。當時迦南人和以色列人時常爭戰,以色列的女先知底波拉便叫巴拉率領一萬人抵禦迦南人。巴拉率領的以色列軍隊缺乏武器軍械,但依靠耶和華而爭戰,因此戰勝了迦南人。迦南人的將領西西拉全軍傾覆在基順河中。西西拉逃跑後,藏在一個名叫雅億的婦人的帳幕中。雅億趁西西拉沉睡的時候,取了一個木橛子,把它釘進西西拉的髮鬢中,殺死了西西拉。底波拉和巴拉於是作歌頌讚耶和華(士4∶1—24;5∶1—12)。

- Advertisement -
Ad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