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蘭 (Balaam)

1.簡介:巴蘭自謂凡事不越過神的命令,揚言神所說的他必遵行,形同神的先知(民22∶18;23∶26)。但彼得論到假先知有貪心用捏造的言語在信徒身上取利時,即以巴蘭爲例(彼後2∶1—16)。巴蘭本是術士(書13∶22),卻自稱傳講神的話(民24∶13),因此他比一般術士的迷惑危害更深更大。 2.聖經記載: 1)當摩押人與摩西等以色列人對敵時,摩押王巴勒派人帶著重金召求巴蘭來咒詛神的選民以色列人。從起初耶和華神就對巴蘭說不可去咒詛以色列人。但是巴勒又一次派了更多更尊貴的使臣去求巴蘭。巴蘭貪圖財利,竟應召騎著驢去見巴勒(民22∶1—21)。實際上是被僱用而去的(尼13∶2)。 2)耶和華神因此發怒,乃派天使手裏拿著刀在半路上阻擋他。驢看見了天使阻擋,曾三次躲避不前。巴蘭卻再三打驢叫它前行,以致在牆邊擠傷了巴蘭的腳,最後耶和華神叫驢「以人言攔阻先知的狂妄」(彼後2∶16)。但巴蘭至終還是去會見巴勒(民22∶22—35)。 3)巴蘭會見巴勒的目的原本是爲了財利應召前去咒詛以色列人的,但神使那咒詛變爲對以色列人的祝福(民23∶1—24∶25)。只是巴蘭在離開當地返回家鄉前後,卻教導巴勒,由摩押女子與以色列人淫亂犯罪,引誘以色列人隨同摩押女子去敬拜假神偶像,並給假神獻祭,這樣耶和華真神必會向他的選民以色列人發怒而懲罰他們。巴勒依計而行,果然以色列人遭受瘟疫(民25∶1—9)。後來以色列人改正錯誤之後,在摩西攻打米甸時殺了巴蘭(民31∶7—8)。 4)舊約時代(耶穌基督降生前)的先知們時常提醒以色列人,應當警戒並防備類似巴蘭的計謀(彌6∶5;尼13∶2)。 5)在新約時代(耶穌基督降生後),彼得曾警告信徒們說:「將來在你們中間,也必有假師傅,私自引進陷害人的異端,連買他們的主,他們也不承認,自取速速的滅亡」(彼後2∶1)。並且還說:「他們離棄正路,就走差了,隨從比珥之子巴蘭的路,巴蘭就是那貪愛不義之工價的先知」(彼後2∶15)。 6)耶穌的兄弟猶大說:有些人「與那沒有靈性的畜類一樣……爲利往巴蘭的錯謬裏直奔」(猶10,11)。 7)使徒約翰說:「有人服從了巴蘭的教訓,這巴蘭曾教導巴勒將絆腳石放在以色列人面前」(啟2∶14)。

巴沙 (Baasha)

1.巴沙是以色列第三位國王,爲亞希雅之子(王上16∶3)。巴沙是在前王拿答圍困基比頓時將拿答殺死而篡奪王位的(王上16∶25—29)。 2.巴沙常與猶大王亞撒爭戰,修築拉瑪以阻止亞撒從那裏出入,亞撒因此求助於亞蘭王便哈達。便哈達出兵攻擊以色列迫使巴沙停止修築拉瑪(王上15∶16—21,代下16∶1—5)。 3.巴沙在位24年,行耶和華眼中看爲惡的事。巴沙死後,他的兒子以拉繼位僅二年,臣子心利便將以拉殺死奪了王位,又殺了他全家。這是因巴沙和其子以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裏,惹怒耶和華所致(王上16∶8—13)。

阿尼西母 (Onesimus)

1.簡介:阿尼西母原是歌羅西城的居民,曾爲當地基督徒腓利門的家奴。但阿尼西母當時並未信奉耶穌,可能因在腓利門家中偷竊了財物而逃至羅馬城。那時保羅正被當做囚犯押解到羅馬,和一個看守他的士兵另住在監外(徒28∶16)。保羅在自己所租的房子裏住了兩年之久,雖不能隨意外出,但卻可以接待來訪的人們並傳講福音(徒28∶30,31)。當時阿尼西母曾去保羅處聽到福音而悔改成爲基督徒。因此保羅把他當做在監獄中所得的兒子(門8—10)。 2.聖經記載: 1)保羅認爲悔改的阿尼西母不再是奴隸,保羅向腓利門及歌羅西全教會介紹他是一位「親愛忠心的兄弟」(門16;西4∶9)。 2)阿尼西母信奉基督後,生活爲人有了明顯的改變。保羅在羅馬被軟禁時,寫信給腓利門(門19),向腓利門說:阿尼西母未悔改之前對腓利門固然無益,但他悔改成爲基督徒之後,卻是對腓利門和保羅都有益處,甚至保羅說阿尼西母是保羅心上的人(門11,12)。 3)保羅要求並幫助阿尼西母對付罪惡,賠償腓利門的損失。本來保羅可以把阿尼西母留在羅馬伺候自己(門13),但是考慮到阿尼西母原是腓利門的奴僕,按當時的主僕關係,便打發阿尼西母到腓利門處去承認自己的過失,並說阿尼西母所虧欠腓利門的,保羅都願代爲償還(門18)。

阿尼色弗 (Onesiphorus)

1.簡介:阿尼色弗是以弗所教會的信徒,與使徒保羅是有著患難之交的知心同道。當保羅自知即將殉道時,在羅馬監獄裏給提摩太的第二封書信中曾兩次提到阿尼色弗。(提後1∶16;4∶19) 2.聖經記載: 1)起初保羅在亞細亞境內的以弗所傳道時,曾遭受到當地信奉異教的人們的許多誹謗和圍攻,一度非常危險。(徒19∶23—34)而阿尼色弗在以弗所時就曾多方幫助保羅。(提後1∶18) 2)保羅爲了傳道給以弗所的信徒曾把個人的安危置於度外,(徒19∶29)按道理講該處信徒應當與保羅十分親密,但是後來保羅爲福音而被囚之後,(提後1∶8)亞細亞的信徒竟紛紛離棄了保羅。(提後1∶15)惟獨阿尼色弗一家並不因爲保羅入獄而感到羞恥畏懼。(提後1∶16)雖然當時羅馬皇帝尼祿正在逼迫基督徒,但阿尼色弗一到羅馬就冒著危險到處尋找保羅。(提後1∶17)找到之後,便屢次到監獄中看望保羅,使保羅很得安慰。(提後1∶16)

暗利 (Omri)

同名叫暗利的有四人。 1.以色列國的第六位國王暗利。當年暗利本是一位元帥,當以色列人聽說他們的王被叛臣心利殺害時,在混亂之中以色列人便立元帥暗利作了以色列王。暗利率領以色列人去圍攻心利。心利作王只有七天,眼看大勢已去,便進入王宮,放火焚燒宮殿,自焚而死。暗利作王12年間,曾買了撒瑪利亞山,在山上建造了撒瑪利亞城。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爲惡的事,比他以前的列王作惡更甚。他死後,他的兒子亞哈接續他作王(王上16∶15—28)。 2.便雅憫人比結的兒子暗利(代上7∶8—9)。 3.猶大人法勒斯的子孫暗利(代上9∶4)。 4.米迦勒的兒子暗利(代上27∶28)。

安得烈 (Andrew)

1.簡介:安得烈是加利利一帶伯賽大城的人(約1∶44),以捕魚爲業(太4∶18)。乃是耶穌的12使徒之一,是彼得的兄弟(約1∶40)。 2.聖經記載: 1)安得烈本是施洗約翰的門徒,當他聽到約翰說耶穌是神預備爲人贖罪的羔羊(即人類的救主)時,便跟從了耶穌與耶穌同住在一起(約1∶35—40)。 2)安得烈信從耶穌後,立即傳福音給他的哥哥彼得,帶領彼得認識耶穌(約1∶41,42)。 3)作爲耶穌的門徒,安得烈曾隨同耶穌在迦拿被請去參加當地一個娶親的筵席(約2∶1),和耶穌同住在迦百農(約2∶12),又到猶太和撒瑪利亞等處去給其他信徒施洗(約3∶22;約4∶1—4)。 4)其後安得烈和彼得回加利利故鄉後又在海邊打魚,耶穌第二次呼召他們,便終身隨從耶穌(太4∶18—20)。 5)安得烈與彼得曾在自己的家中接待耶穌,並親眼得見耶穌醫治了彼得的岳母(可1∶29—31)。 6)再後安得烈被選立爲12使徒之一(可3∶13—18)。 7)耶穌在加利利海邊曾有數千人跟隨他,當時乃是安得烈向耶穌說有個孩童帶著五個餅兩條魚,耶穌便行神蹟用這五個餅兩條魚使5千人得以吃飽(約6∶8—14)。 8)逾越節時有幾個希利尼人(即希臘人)要見耶穌,乃是腓力和安得烈把他們引見給耶穌的(約12∶20—22)。 9)安得烈十分關切耶穌的預言。耶穌曾預言說將來耶路撒冷及聖殿要被拆毀,並說他受難後要第二次到世上來。安得烈便和其他三位門徒請問耶穌,什麼時候會發生這些事,並問那時會有什麼預兆(可13∶3— 4)。

暗妃波里 (Amphipolis)

愛琴海以北一個重要的軍事及商業中心,距敵艾安海港(Eion)約5公里,在腓立比西南近50公里處,位於斯特賴門河(R. Strymon)河畔,相當於現今希臘境內的東北部。因此城三面環水而被稱為暗妃波里,地名原意就是「河流環繞之城」,近代譯名為「安非波利斯」。 雅典人及馬其頓人都珍貴這個地方,視之為鑰匙,可藉此獲取潘磯斯山(Mt. Pangaeus)出產的金、銀及木材,並取得達爾達尼利斯(Dardanelles)海峽的控制權。在羅馬人的統治下,暗妃波里成為一個自由城市及馬其頓第一區的首都。此城位於著名的羅馬公路伊基拿述大道上(Via Egnatia),有古代防禦工事和羅馬水道工程的遺蹟。 保羅和西拉二人在第二次宣教旅程中,由腓立比往帖撒羅尼迦去佈道的途中曾路過此地 (徒17:1)。 關鍵詞: 腓立比 / 馬其頓 / 旅行佈道 伊基拿述 / 保羅 / 西拉

安提帕底 (Antipatris)

昔日稱為「卡法爾-薩巴」(Kaphar-Saba),今稱「泉之角」(Ras el-Ain)。這城市在該撒利亞之南約42公里,耶路撒冷之北約60公里,座落在通往呂大城的大道上,地名原意是「背叛祖國」和「代替其父」。後來﹐羅馬大希律王為了紀念其父安提帕特而於主前9年重建的。 聖經惟一記載過「安提帕底」名字,就是羅馬兵丁護送使徒保羅由耶路撒冷被解到該撒利亞時,曾路過此地(徒23:31)。 主後68年,維斯帕先(Vespasian)佔據這城。西乃抄本(Codex Sinaiticus)在太13:53採用「安提帕底」Antipatris,而不是patris(即家鄉),但後來刪除了anti這字首。 其他資料,參舊約的「亞弗」。 關鍵詞 : 亞弗 / 該撒利亞 / 保羅

安提阿〔敘利亞的〕(Antioch on the Orontes)

在耶路撒冷以北約500公里,距地中海約25公里,位於俄隆提斯河(Orontes)河畔,即今土耳其東南的安塔克雅(Antakya)。大約主前300年,西流基一世尼加鐸(中文另譯作「西流古一世」)(Seleucus I Nicator)在伊瑟斯(Issus)擊敗安提古納(Antigonus)(約主前300)後,便建立這城。西流基王為紀念其父而建16個名為安提阿的城市當中,這是最著名的一個。 此城建在錫比亞斯山(Mt. Silpius)下,俯視俄隆提斯這條可供航行的河,更有西流基彼利亞(Seleucia Pieria)這個優良的港口,乃是海陸通商要地。主前64年,羅馬元帥龐培 (Pompey) 攻克此城,立它為敘利亞省的省會,集貿易、宗教、政治、文化為一體,而當時規模僅次於羅馬和亞力山太兩城,是羅馬帝國的第三大城市。 除了耶路撒冷外,沒有其他城市與基督教的開端拉上這麼緊密的關係。使徒行傳6:5所記載7位「執事」之一的尼哥拉,來自敘利亞的安提阿人,一度是歸信猶太教的外邦人。在司提反殉道後,一些門徒因被逼迫逃命北至安提阿(徒11:19),並向當地猶太人傳福音。 其後來到的信徒也向當地的希臘人傳福音,引致許多人歸主。耶路撒冷教會有見及此,就差派巴拿巴到敘利亞的安提阿去(徒11:22- 24)。當巴拿巴認清那裏的情形後,他過去大數,把使徒保羅帶回此地。兩人在敘利亞的安提阿作了一年教導的工作。在那裏門徒首先被稱為「基督徒」(徒11:25-26)。 儘管敘利亞的安提阿的道德如何腐壞,在主後第一世紀的初期,當地信徒大都生活富裕。當耶路撒冷的教會遇到饑荒時,敘利亞的安提阿教會就捐錢賙濟他們的母會(徒11:27-30)。 在耶路撒冷會議,當保羅向赴會者講述外邦人如何領受神的恩典後,他們把一封信交給巴撒巴的猶大和西拉,隨保羅等人致送給敘利亞的安提阿及同省的眾教會。這樣保羅回到安提阿時,被公認為差往未受割禮者的使徒(徒15: 22-26)。 保羅的第二次旅行佈道行程以敘利亞的安提阿為起點及終點(徒15:35-41)。至於保羅第三次旅行佈道行程的始點,有學者認為是「彼西底」的安提阿。但是按使徒行傳18章及當時的地理環境,保羅要離開耶路撒冷,「隨後下安提阿去」(徒18:22),經過加拉太和弗呂家地方(徒18:23)堅固信徒,沒理由選取需要繞過彼西底的長途路線才去以弗所。所以,徒18:22-23的「安提阿」就是「敘利亞的安提阿」的說法較為合理。最後,使徒彼得(磯法)來到敘利亞的安提阿,但有「可責之處」,就被保羅在那兒當面指出他的過失 (加2:11-14)。 關鍵詞 : 安提阿 / 敘利亞的安提阿 / 保羅 / 第二次 / 第三次 / 旅行佈道 / 西流基一世 / 西流古一世 / 基督徒 / 彼得

安提阿〔彼西底的〕(Antioch of Pisidia)

位於小亞細亞弗呂家靠近彼西底的城市。由於這是馬其頓騎兵領袖西流基一世尼加鐸(中文另譯作「西流古一世」)(Seleucus I Nicator,主前312-280)所建立的幾個同名城市之一。 此城是希臘重要的文化中心,皆因有一條連繫以弗所及基利家的主要商業大道。西流基王朝因着政治和商業的因素,便將猶太人遷到弗呂家定居。主前312年,羅馬成功征服了彼西底的安提阿,並把此城歸入加拉太省,而亞古士督(Augustus)看中其連繫其他城市的優勢,把它列入彼西底境內羅馬眾駐防城之一。有考證認為此城遺址靠近今日土耳其的雅瓦斥 (Yalvatch))附近。 「彼西底」一詞只在新約聖經出現2次(徒13:14, 14:24),而聖經的其他經文只簡稱為「安提阿」。保羅第一次旅行佈道行程經過此地時,到猶太人聚集的會堂裏去宣講(徒13:13-49)。可是有些猶太人卻挑唆其中幾個婦女,將保羅和巴拿巴等人逐出安提阿(徒13:50)。後來,但保羅到其他地方傳道後,歸途中不避艱險又到安提阿去堅固門徒的信心 (徒14:21-22)。其後經過了彼西底、旁非利亞回到了敘利亞的安提阿,即保羅曾長期工作過的地方 (徒14:24-26)。 在保羅第二次旅行佈道行程中,曾經路過弗呂家、加拉太一帶地方 (徒16:6)。由於彼西底的安提阿是當地的交通要點,有理由推論保羅會經過此城。 在保羅第三次旅行旅行佈道行程中,「在該撒利亞下了船,就上耶路撒冷去問教會安、隨後下安提阿去(徒18:22),然後「挨次經過加拉太和弗呂家地方,堅固眾門徒」(徒18:23)。有學者推論,保羅既然第一次在彼西底的安提阿旅行佈道時,幾乎全城的人都去聽他講道,今次路經加拉太和弗呂家兩個地方時,不可能繞過彼西底的安提阿(參考「安提阿〔敘利亞的〕」中的另一說法)。 保羅晚年期間,曾寫信勸勉提摩太要努力宣道,並且提到保羅在安提阿所受的逼迫苦難,激勵提摩太 (提後3:10-12)。 關鍵詞 : 安提阿 / 彼西底 / 保羅 / 提摩太 / 第三次 / 旅行佈道 / 西流基一世 / 西流古一世

- Advertisement -
Ad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