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尼羅河東面沙洲上的埃及古城。此城的遺址約10平方公里,其殘跡四散或埋藏於開羅東北十六公里的希辛和馬他利耶廢丘中。 埃及文「支柱之城」(City of The Pillar),而希臘文名稱為希流波利(Heliopolis)。地名原意是「方尖塔」、「力量」、「太陽」和「惡毒」。 安城(或希流波利城)以敬拜太陽神「銳」和「阿圖呣」著名。歷代的眾埃及法老在此建造廟宇,他們以很多方形尖塔(obelisks)裝飾神廟,尖塔頂部呈角錐形的尖端,是代表太陽神的聖石(benben),因旭日初昇的光線最先照射它們。安城除了是當時舉足輕重的宗教中心之外,城裡的神廟也是培養祭司的著名學院。 在舊約時代,埃及法老王把「安城的祭司」波提非拉的女兒亞西納許配給新宰相約瑟(創41:45, 50;46:20)。「安城的祭司」這稱號可能指波提非拉是當地的大祭司,而他的名字正是太陽神「銳」一名的複合字。 此外,有希伯來歷史把「伯示麥」(〔Bethshemesh〕意為「太陽之家」)理解為「安城」。因為舊約先知耶利米警告說,尼布甲尼撒要拆毀「伯示麥的柱像」(耶四十三13),那些柱像好像是安城內太陽神廟的方尖塔。 至於以賽亞書所說的「滅亡城」(The City of Destuction;賽19:18)是否安城,則無人清楚。舊約先知以西結在發出對埃及城市的審判時,結30:17的「亞文」 (Aven)是由「安」加上不同的元音而成,所以有學者認為是指「安城」。 備註:死海古卷、拉丁文譯本和部分希伯來文版本,把賽19:18的「滅亡城」讀成「太陽之城」,和合本卻根據大部分的希伯來文抄本譯為「滅亡城」。 關鍵詞 : 埃及 / 方尖塔 / 太陽神 / 伯示麥 / 滅亡城
同名有二: 1. Ai(愛地)也是摩押地某城之名(耶四十九3),其位置不詳。 2. 古時迦南的戰略名城。 艾城位於伯特利及亞伯蘭為耶和華所築的壇之東(創12: 8),靠近伯亞文(書7:2),在密抹以北(賽10: 28)。此城是古時大道要衝,其最高之處可以望見約但河平原,常為兵家必爭之地。地名原意是「那堆」、「廢墟」、「荒場」和「守望者保護之地」。 有關古時艾城的確實位置,有些考古學家鑑定,在伯特利東南約三公里以外的遺址(Et-Tell)為昔日的艾城。此外,有些說法是現今的泰勒 (Tyler),也有說是現今的海耶廢墟。但是,沒有遺蹟顥示艾城在主前2400年之後再度有人居住,所以有個說法是拉2:28的和尼7:32的「艾」(Ai)不是古時艾城的遺址,可能是鄰近的另一處。所以,其確切位置仍有爭議性。 聖經首次提及艾城,是在亞伯拉罕初到迦南時,先在示劍地方為耶和華築壇獻祭。後來他到了艾城與伯特利中間,便支搭帳棚,為耶和華築了第二座祭壇 (創12:5-8)。其後為了躲避饑荒,亞伯拉罕一度下到埃及。當他從埃及又返回到艾城與伯特利中間時,在他從前支搭帳棚、築壇獻祭的地方,再次求告耶和華的名 (創13:1-4)。 在舊約時代,以色列人攻陷耶利哥城後,隨即進攻艾城,但遭擊敗。當亞干的罪被判處後,以色列人成功地智取艾城,把城中的居民殺盡滅絕,又殺死艾城的王,焚燒該城,使城為高堆、荒場(書7:1-8:29)。 艾城後來歸入以法蓮的地業(代上7:28),但在以色列人被擄後,便雅憫人居住在亞雅(Aija;被視為「艾城」)(尼11: 31)。 後人再次重建該城,以賽亞描述亞述軍隊進攻耶路撒冷時,路經亞葉(Aiath;被視為「艾城」),並在附近一帶屯放軍用物品。(賽10:28)。 關鍵詞 : 亞伯蘭 / 亞伯拉罕 / 築壇 / 伯特利 / 耶利哥 / 亞干
在鹽海以北大約48公里,位於約但河以西的小鎮,地名原意是「泉源」或「讚美」。 施洗約翰就是在這兒給人施洗(約3:23)。或許這地方就是那布魯斯(Nablus)東北的愛嫩(Ainun),靠近法艾漥低(Wadi Far`ah)的發源地。 關鍵詞 : 約但河 / 施洗約翰 / 施洗
舊約聖經大多稱「埃提阿伯」為古實,大多因為古實的後裔住在埃提阿伯(創10: 6)。它的地名原意是「黑」,現代被稱為「埃塞俄比亞」。此地是是努比亞(Nubia)王國從阿斯旺(Aswan)開始向南伸展,一直到尼羅河的匯合處。 埃提阿伯被埃及統治了將近500年;最初統治埃提阿伯的是第十八王朝(約主前1500),而治理埃提阿伯的是一位總督(「古實君王的兒子」)。 舊約聖經大多稱「埃提阿伯」為古實,大多因為古實的後裔住在埃提阿伯(創10: 6)。它的地名原意是「黑」,現代被稱為「埃塞俄比亞」。此地是是努比亞(Nubia)王國從阿斯旺(Aswan)開始向南伸展,一直到尼羅河的匯合處。 埃提阿伯被埃及統治了將近500年;最初統治埃提阿伯的是第十八王朝(約主前1500),而治理埃提阿伯的是一位總督(「古實君王的兒子」)。 在新約時代,在耶路撒冷往迦薩的路上,一位埃提阿伯女王的太監(職責是銀庫總管)被腓力遇見,並接受了腓力向他所傳的福音(徒8:26-39)。這位埃提阿伯太監就是聖經記載第一個受洗的非洲人。 主前第九世紀,埃提阿伯至少試過劫掠巴勒斯坦一次,但卻敗在亞撒的手下(代下14: 9-15)。它的全盛期約始於主前720年,皮安基(Piankhi)趁着埃及發生內部爭鬥,成功地攻打和征服了埃及。埃提阿伯的統治者(埃及第二十五王朝)之一特哈加(Tirhakah),似乎是希西家的同盟。他曾經嘗試阻止西拿基立的入侵(王下19:9;賽37: 9)。埃提阿伯當時的昌盛,可從「古實是他〔埃及〕的力量」(鴻3:9)間接知道。 後來,底比斯(Thebes)被毀滅(約主前663;鴻3: 8-10),使這個王國的威望徹底消失,應驗了以賽亞先知用行動所作的預言(賽20:2-6)。當埃及被波斯剛比西斯(Cambyses)征服後,埃提阿伯就成為波斯管轄省份西南面最遠的一個地方(斯1:1, 8:9)。有時則用埃提阿伯來象徵神無限度的主權(詩87:4;結30:4起;摩9:7;番2:12)。「古實河外」(賽18:1;番3:10)可能是指阿比西尼亞(Abyssinia)的北部。 今日的埃提阿伯人(阿比西尼亞人)挪用了這段聖經,認為埃提阿伯太監的歸信基督是詩68:31預言的應驗。不過,亦有聖經學者表示徒8:27的「埃提阿伯」是指尼羅河區域的干大基(Candace)王國。干大基把而首都遷至梅羅珥(Meroe),乃是波斯時代的事。 關鍵詞 : 古實 / 埃塞俄比亞 / 太監 / 腓力
基拉耳谷一水井。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居住和耕種於基拉耳谷,僕人在谷中掘得一口活水井,當地的牧人與以撒的牧人競爭,稱此井是他們的。以撒便給該井起名「埃色」,意思是「相爭」。為求和平,以撒放棄此井。(創26:18-20) 關鍵詞 : 基拉耳 / 水井 / 以撒 / 相爭
源自西乃山向北流入地中海的阿里斯漥低(Wadi el-Arish)。距離埃及本土(蘇彝士運河)東145公里,在巴勒斯坦的迦薩以西80公里。由於天氣乾涸,埃及小河全長雖有210公里,卻只有在雨水較大時才會形成水勢甚急的河流。 當民34:5、書15:4和書15:47(參 結47:19, 48:28)聲明以阿里斯為實際的邊界,境內是可用的土地,而沙漠則不算在內。這說法日後在別處經文繼續採用,例如所羅門時期的以色列國疆域,是「從哈馬口直到埃及小河」(王上8: 65;代下7: 8),以及以賽亞先知論到以色列人的全部居住之地,也是「從 (伯拉)大河直到埃及小河」(賽27:12)。 其他經文:王下24:7。按亞述的撒珥根二世(Sargon II)的文獻,他在主前716年曾來到「埃及溪流〔或河谷〕」,「重新開闢埃及封鎖的港口」,讓亞述人和埃及人可以聚集這裏經商。 此外,書13:3和代上13: 5指出了以色列人的活動範圍在西南方最遠的界線西曷,再加上阿里斯漥低的東西兩岸,地形明顯改變。這些事都符合「埃及河」就是阿里斯漥低。 關鍵詞 : 阿里斯 / 漥低 / 所羅門 / 撒珥根 / 西曷
至今學者仍不能確定「埃及河」('River of Egypt')指的是甚麼。埃及河本身的名稱是nahal misrayim或「埃及的急流──河谷」。說法有二:1.尼羅河最東部的支流西曷河。在賽23:3中,作者把Shihor(西曷)和尼羅河平行地描寫。另外在耶2:18中,西曷(埃及尼羅河)相當於亞述大河(幼發拉底河)。備註:嚴格說來,創15:18是指「〔流動的〕埃及河」,學者一般認為耶和華向亞伯拉罕所應許之地,是介乎兩條大河──尼羅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所以,創15:18的河跟「埃及河」毫無關連。2. 指「埃及小河」。關鍵詞 : 尼羅河 / 西曷 / 埃及小河
「埃及」一詞大概是由埃及古文音譯的「哈庫帕塔」(Ha-ku-ptah)而成,後來希臘文的Aigyptos和拉丁文的Aegyptus兩個詞都是指這地方,演變成英文的”Egypt”。此地名的原意是「雙重難關」、「科曾特人之地 (Coptic Land) 」。其實,「哈庫帕塔」是埃及古都孟斐斯(Memphis)城的許多名稱之一,地點是開羅上側的尼羅河西岸。假如此解釋是正確的話,希臘人除了是指孟斐斯之外,他們也可能以部分代替整體,來把「哈庫帕塔」城作為埃及整個國家的名稱。 此外,希伯來文(其他閃族語)常用「麥西」(Mizraim)這個詞來指埃及。這詞最先出現在烏加列的文稿中,之後也出現在亞瑪拿信件,以及亞述與巴比倫的文稿。可惜,亞述與巴比倫的文稿內意思不明確,一方面好像指埃及,另一方面又好像指敘利亞北部或小亞西亞南部。所以直到目前為止,沒有關於「麥西」最終和圓滿的解釋。 埃及成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有賴源自埃塞俄比亞 (即聖經中的埃提阿伯)尼羅河下游入海處形成了肥沃的三角洲。論到埃及與埃及人有關的詞語,在聖經出現多過700次。由此可知,以色列人跟埃及與埃及人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有些聖經學者認為,洪水之後,挪亞的兒子含的後代散居在北非和東非一帶,他們很可能是閃族的先祖,並且埃及曾被稱為「含地」,所以古埃及的語言常被稱為「含-閃語言」」(Hamito-Semitic)。亞伯拉罕曾因饑荒一度下到埃及,但不久即又離開該地 (創12:10-20)。亞伯拉罕的孫子、雅各的兒子約瑟是閃族人,他被兄長們賣到埃及去(創37章),他被埃及法老封立為宰相治理全國。不少聖經學者認為約瑟的際遇(創37-50章)跟埃及第十五至十六王朝的背景非常吻合,因為當時閃族的首長們(許克所斯人)接管了傳統王室的全部地位和作風,他們經常委派閃族官員上任高職。所以,約瑟為法老解夢後被委以重任,也算是合情合理。 埃及法老恐防以色列人壯大和反擊,於是一直苦害和壓迫以色列人。聖經出埃及記1: 8-11所記載的兩座積貨城—比東和蘭塞—的建造工程,是這次壓迫的高潮。從以色列人為奴的敘述來看,相信這時是埃及第十九王朝的上半期(出1章)。到了摩西的出生及早年生活,他由埃及人撫養成人並接受其訓練,符合了埃及歷史上第十九王朝的背景、近東的邦交(迦南人與亞州人)和文化,加上發現有關於那時代一些民族或大批人遷移的記錄,印證了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出2:1-12:41)是碓有其事。 當大衛征服以東時,以東的王嗣哈達還是個幼童,為了安全起見,他當時被送往埃及。他在埃及極受歡迎,及至長大,就娶了埃及王室的一個女子為妻(王上11: 18-22)。據埃及歷史,埃及在第二十一王朝實施柔和的外交政策,與強大的以色列國和鄰近的巴勒斯坦國家結盟,使埃及與亞洲接壤的邊疆安全,而且無疑也為雙方的國家,帶來經濟上的利益。這樣能夠解釋所羅門在位的太平盛世。 當以色列北方的異族侵佔以色列和猶大地區時,有些以色列人想求助於埃及。先知耶利米曾預言,那些遷去埃及定居的,將來必遭患難 (耶44:7-9)。先知以賽亞則說:「禍哉,那些下埃及求幫助的,是因仗賴馬匹卻不仰望以色列的聖者,也不求問耶和華。」(賽31:1) 到了南北國分裂時代,埃及法老尼哥二世(Neco II)在主前610-595攻破耶路撒冷,將猶大王約哈斯鎖禁,立其子以利亞敬接續為王,改名叫「約雅敬」;卻把約哈斯帶至埃及,約哈斯最終死在埃及(王下23:33-34)。後來,埃及法老尼哥二世出兵援助亞述對抗巴比倫,而猶大的約西亞在米吉多被法老尼哥二世殺(王下23:29廿三29),耽誤尼哥的援兵,因而決定了亞述的命運。 在主前約400-341年,埃及最後幾個本土的法老(第二1八至三十王朝)被波斯制服了9年。亞歷山大於主前332年進入埃及,成為了埃及的「解放者」。其後,埃及起初成了多利買王朝(Ptolemy)統治下的希臘化王國,然後又被羅馬和拜占庭管轄。從主後三世紀開始,埃及主要是一片基督教的地土,有它自己的教會,終成為分裂的(科普替)教會。伊斯蘭教約在主後641年前征服了埃及,預示了中世紀和現今時代的來臨。 到了新約時代,耶穌剛降生不久彼,羅馬帝國分封的王希律要殺害他。於是馬利亞和約瑟帶著嬰兒耶穌暫時到埃及避難 (太2:13-15)。但不久即從埃及出來,回到了以色列地區…
Sign in to your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