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鷗

十分強健的海鳥,均食腐。聖地沿海棲息的種類很多。頭羽白色,上體羽多呈蒼灰色,腹白色,翼端黑色。喙小巧,端呈鉤狀。 海鷗體長在8至30吋之間不等,多為候鳥,飛行力強,可遠行。趾間有蹼,也善泅水。鳴聲尖厲刺耳,營巢期常結群而居。懸崖、巉巖、高樹都是其棲息之所。雌雄親鳥共哺幼雛。 海鷗幾無所不食,聖經以其為不潔之物(利十一16;申十四15,和合本作「魚鷹」)。有些釋經家認為這兩節所指者並非海鷗,而是鴞梟或杜鵑之屬。 另參:「鳥(杜鵑/布穀鳥)」。

夜鷹

又稱「吮羊鳥」。候鳥的一種,羽色灰暗,腿短,形近美洲夜鷹。額扁平、眼大、羽毛鬆軟、飛行無聲等特點則類似貓頭鷹。夜鷹晝伏夜出,在飛行中掠捕昆蟲。古人見夜鷹常在羊群上空飛掠,誤以為該鳥有偷吮羊奶之好,「吮羊鳥」之名即出自此。猶太律法將該鳥歸為「不潔之物」(利十一16;申十四15)。有些學者認為該律法所指是貓頭鷹,但譯作「夜鷹」的理由較充分。

是一種小型的鷹,體長僅尺許,胸羽黑、棕、黃3色斑駁,常見於聖地村落,棲息於巖石或村莊屋頂。飛行極速,可盤桓空中如鷹。於半空遽降攫捕地上獵物,迅快異常。爪彎曲尖利,嗜食鼠類、蛙、蜥、昆蟲等。 從古埃及墓葬中發現有經防腐處理的紅隼屍,埃及人也保存獵鷹屍體。古代馴鷹隼助獵之事是很普遍的,至今依然。亞述巴尼帕碑銘的記載可見鷹獵盛行於亞述。紅隼屬肉食猛禽,故被列為不潔之物(和合本作「小鷹」,欽定本則作「鳶」;利十一14;申十四13),由此可見,考究聖經鳥名也殊不容易。 另參:「鳥(鳶)」。

鷂鷹 / 鶙鵳

鷹的一種,常盤旋空中遙覓地上獵物,形似鳶,但尾直而無剪叉,被聖經列為「不潔淨的」鳥類(申十四13)。和合本譯作「鷂鷹」(利十一14)和「鸇」(申十四13),英譯本則分別譯作「鳶」、「隼」、「鷲」等。因此,儘管鶙鵳是巴勒斯坦常見之鳥,許多人仍懷疑聖經所指是否鶙鵳。 鶙鵳像其他於高空翱翔的猛禽,視力極強,約伯記二十八章7節提到「鷹眼」,可能就是指此鳥。鶙鵳於高空追蹤獵物,久旋不怠,其飛降抓捕獵物的能力極強。在巴勒斯坦、西亞、敘利亞等處,也常見一種長脛鶙鵳,比一般品種體型較大。 另參:「鳥(隼、鳶、鷲)」。

鷹科鵰屬的大型食肉鳥。聖經翻譯往往鵰、鷲不分,給鳥種的確認造成不少麻煩。鵰的頭、頸均有羽毛,並非禿頂如鷲,但遠看很難區分。和合本譯為「鷹」的希伯來詞(直義可作「以喙裂物」解),可能是泛指一切大型食肉鳥。不過,從鳥類學角度來看,聖經多處所指者大概是一種鷲(例:何八1;太二十四28);他處也有確是指鵰的。 棲息於聖地的鵰屬猛禽是很多的,其中有海鵰及較罕見的金鵰。這類鳥翼長而有力,動作迅猛;喙強大,上喙勾曲,使之看來有高貴和兇殘之感,也是撕裂和捕殺獵物的有效工具;腳短而強勁,具銳利之鉤爪,被抓獵物幾無法掙脫。鵰只在晝間覓食。 金鵰於10分鐘之內便可飛達3、4哩之遙,因此耶利米等先知喜用鵰(和合本作「鷹」)為迅猛的象徵(參撒下一23;耶四13;四十九22,哀四19;哈一8)。摩西也用鵰的疾攻猛掠來警告以色列民,遠方強敵的攻擊將突如其來(申二十八49)。箴言的作者觀察到鷹飛長空,其高莫辨,便以此為喻,說明錢財的轉瞬失去(箴二十三4、5;參啟十二14)。 先知也於多處以鵰的兇悍和所向無敵,來比喻攻掠以色列民的眾強國。以西結即曾用鵰比喻尼布甲尼撒(結十七3)。巴比倫人和亞述人的工藝品中常有鵰的形象,更有鵰首人身的神像。尼布甲尼撒曾患短暫的精神錯亂,「頭髮長長,好像鷹毛;指甲長長,如同鳥爪」(但四33)。 鵰築巢於絕壁之巔或最高的樹上,先知耶利米也曾提及這事(耶四十九16;參伯三十九27、28;俄4)。鵰一窩僅孵兩雛,3雛則偶或有之;雌鵰守巢,雌雄共負哺幼之責。鵰對幼雛極其愛護,又很盡心訓練牠們飛行。有釋經家認為出埃及記十九章4節和申命記三十二章11節,是描述鵰以翼接載學飛的幼雛。不過,這種情形在現實生活中並無觀察記錄;故有些譯本的翻譯都不直接說出鵰張翼接載幼雛。 鵰也是長壽之鳥,樊籠中的鵰可達百歲以上。詩篇作者也因鵰的長壽而說:「如鵰返老還童」(詩一○三5,和合本作「鷹」)。由於鵰具有上述種種品質,聖經作者對鵰懷有一種可畏、神祕之感(伯三十九27-30;箴三十18、19)。這些可畏的特點也見於先知的異象中,如以西結所見的鵰面活物(結一10)和使徒約翰所見的形如鵰的活物(啟四7)。 另參:「鳥(鷲)」。

小毒蛇

蛇是爬蟲綱、蛇亞目 (Serpentes) 的動物,眼瞼固定不能活動,無附肢,以肋骨左右搖擺爬動。左肺退化或消失,大多具彼此重疊的鱗片,定期蛻皮。全球分佈,熱帶種類較多。蛇以哺乳動物、鳥、蛙為食,此外也吃昆蟲、蚯蚓、魚,甚至其他種類的蛇和蛇卵。牙齒不適於咀嚼,一般吞食獵物,能吞入較自己身軀大數倍的動物。卵生或卵胎生。全世界約有3000種蛇,其中200種左右有毒。其實蛇很害羞,即使是毒蛇也很少主動攻擊人。毒蛇頭側有毒腺,毒腺分泌毒液經由中空的毒牙釋入獵物。 約伯記20章16節的蛇(希伯來文efeh)是指一種小毒蛇Echis carinatus;而會咬傷馬蹄的蛇shefifon (賽59:5),則是會把自己埋藏在土中、只露出兩隻眼睛、伺機攻擊的Cerastes cornutus。前述毒蛇均為卵胎生,而巴勒斯坦毒蛇tsefa則是唯一的卵生毒蛇(賽59:5)。聖經中的蛇常象徵邪惡及為惡,但摩西製造的銅蛇卻象徵醫治的大能。

沙番

一種有蹄的哺乳動物。聖經稱之為「沙番」。今據學者研究,以為聖經所載的「沙番」,即敘利亞岩蹄兔,是蹄兔類中唯一不產於北非的品種。蹄兔是一種小型有蹄動物(其爪骨呈蹄狀),居於死海谷地至黑門山一帶的岩石。蹄兔純屬植食性動物,大小如兔,但耳小尾短,貌似一種豚鼠。前肢4趾,後肢3趾,趾甲扁平,趾間連以厚皮,狀若蹼;足蹠棘皮如吸盤,攀附陡岩峭壁如履平地。毛色棕黃,有硬鬚,長約7吋。俗名熊鼠,因其貌似無尾碩鼠。 蹄兔喜群居,七、八隻或數十隻為一族,常於岩石上悠然曬太陽;但必於周圍設警戒,遇有危險即尖鳴示警,族類聞訊立即逃避,所以很難捕捉。聖經讚賞蹄兔藏身於岩石間(詩一○四18),造房於磐石中,「甚聰明」(箴三十24、26)。蹄兔雖被稱為「軟弱之類」,但情急時也能一搏,且其利齒也足可畏。蹄兔多在日間活動,偶於和暖的月夜也出洞覓食。蹄兔不是反芻動物,其咀嚼之狀或被誤以為「倒嚼」,以至猶太律法以「倒嚼不分蹄」的標準(利十一5;申十四7),將其列入「不潔之物」。不過,有阿拉伯人卻認為蹄兔是不可多得的野味。 聖經記述覆蓋會幕(出二十五5;民四6、8、10-12、14)和製作高級靴鞋(結十六10)所用的精緻獸皮,今已經考定為獾皮,(和合本誤譯為「海狗皮」)。

野山羊

迄今仍有少量野山羊生活在死海附近的巉崖峭壁上。古代的岩銘有關於野山羊的記載。北山羊與一般野山羊的區別在於其臀狹小,其角細而向後彎曲;其蹄端尖利,使其在險窄的岩脊間蹦跳自如,在峭陡的懸崖上如履平川。 北山羊居高山的近雪線處,在巉崖與高山草地之間(詩一○四18)。約伯記三十九章1節稱之為「山岩間的野山羊」,群居,一群為5至20隻不等。北山羊多在午後出動覓食,有時於月夜在山間吃草。每逢猶太新年和禧年,在耶路撒冷聖殿便有羊角號吹鳴,向眾人宣告節期的蒞臨。這羊角號便是用北山羊大角製成的。 北山羊肉鮮美異常,遠勝過羚羊肉,以色列人也以其為潔淨可食之肉(申十四5和合本作「野山羊」);肉味雖美,但北山羊難捕。大衛率眾居於隱基底時,就是靠獵捕北山羊為食(撒上二十四2)。 以賽亞書十三章21節和三十四章14節所記「曠野的走獸」,即有野山羊在內。這種長毛的動物曾被北國以色列王耶羅波安一世奉為聖物,其像跟金牛一起供在聖殿讓人崇拜。

野牛

體軀高大,性凶暴難制,頭狹長,脊背長而直,臀削斜,奔跑迅速。約伯記三十九章9-12節所指的為野牛無疑。其兩角前指如牴觕狀(這是野牛突出的特點),幾與頭等長(申三十三17;民二十三22,二十四8;詩二十二21)。君王的頭盔常以野牛角為標記,象徵君臨天下的威猛(參詩九十二10,一三二17、18)。以色列人常以野牛角為酒器,大者可盛酒4加侖。 亞述諸王常以獵野牛為樂。據載,提革拉毘列色一世於主前1100年曾於利巴嫩山獵野牛(參詩二十九6)。希伯來語的「野牛」一詞與阿拉伯語「直角大羚」一詞頗相近,所以過去曾把約伯記三十九章9-12節所指之野牛誤譯為大羚羊或羚羊,把野牛譯作「獨角獸」,從耶柔米的武加大譯本(主後四世紀的法定拉丁譯本)到馬丁路德的德文譯本都把野牛譯作「獨角獸」。

大型貓科動物中分佈最廣的一種。一般棲息於山岩地帶或密林之中;至於在舊約時代的聖地,則多居於黑門山一帶(歌四8)。豹軀體較虎略小,長約5呎,尾長約30吋,其體形構造較虎勻稱,善以潛伏突襲之法捕食小動物。經常窺伺於村邊水畔,為達目的可久候不懈。豹機敏狡詐、兇悍殘暴(耶五6;何十三7;另參賽十一6)。但以理和約翰都曾在異象裏見到豹子,象徵世俗權柄(但七6;啟十三2)。

- Advertisement -
Ad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