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坐在地球大圈之上,地上的居民好像蝗蟲。衪鋪張穹蒼如幔子,展開諸天如可住的帳棚。」(以賽亞書 40:22) 「他們本是製造帳棚為業。保羅因與他們同業,就和他們同住作工。」(使徒行傳 18:3) 遊牧的先祖先母在曠野裏居住的帳棚,也許和今日仍然可見的現代貝度因帳棚十分相似。帳棚,在下著冷雨,偶爾降雪的冬日,成為令人感恩的遮蔽。在夏日,帳棚也能抵擋炎炎烈陽的照射。對遊牧民族而言,帳棚是全家大小,圍爐歡聚,共享天倫之樂的地方。詩人筆下的帳棚,被用來形容星河:「你鋪張穹蒼,如鋪幔子。」(詩篇 104:2)。如果您坐在由黑山羊毛織成的帳棚中,且抬頭仰望棚頂,您將發現,日光,透過成千上百的粗糙的編織孔射進來,凝聚成許多小光點!而黑夜裏,帳棚內,那穿射進來的,細小閃爍的星點,是否也讓以色列人想起神的保護和眷顧,如同穹蒼,舖張於他們的頭頂上呢?
打穀的第一個步驟是把穀物的穀粒與穀殼、麥稭分隔。他們使用的工具通常都是打穀橇,這是在底部嵌有尖銳的火山玄武岩或燧石齒狀物的平木板(撒下二十四2;賽四十一15)。鐵齒使用起來成效特別大;若物主能負擔得起,就會使用鐵齒(摩一3)。打穀撬是以石頭來加重壓力,並以牛或驢來拉動,使它壓過一捆捆的穀物,牛或驢工作時可以任意吃(申二十五;林前九9、10)。橇的齒切割一捆捆的穀物,把穀物的穀粒與穀殼 、麥稭分隔(賽四十一15)。打穀後就需揚穀。經打過的穀被抛在空中時使用乾草叉,風就把麥稭、麥糠吹走,較重的穀粒就會降在地上。穀物隨即給篩掉異物如麥糠、石粒、乾泥等。穀粒然後被放在大的儲物瓶或坑内,成爲來年的儲備。
「錫安的民哪,你們要快孿,為耶和華你們的神歡喜。因他賜給你們合宜的秋雨,為你們降下甘霖,就是秋雨、春雨、和先前一樣。」(約珥書 2:23) 「你們豈不說,到收割的時候,還有四個月麼,我告訴你們,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可以收割了。」(約翰福音 4:35) 五月,禾場上堆滿了收割的莊稼。禾場是一道用野地的石頭所砌成的矮牆、環繞一片鋪石地面而成的打穀場。鋪石地稍為傾斜,利於排水;禾場曝露於風中,便於打穀。打穀器具是以小鐵片或尖銳石子,鑲嵌於木板上排列而成的齒狀物。打穀器通常被繫於牛或驢之頸項,並藉其拖曳之力推動利齒,將地面穀物之根莖切斷分開。農人此時揚起作物於曝露之空中,糠秕隨風吹散,穀粒則降落於地面。聖地的雨季極短,在不可預計的雨量供應下,神的百姓面對禾場,心存敬畏,全然巴望場上的收成,能帶來經濟的福祉。不過,當人們收割完畢,總會獻上讚美為祭,慶祝他們的神,從無間斷地供給他們賴以為生的禮物。
「要無殘疾一歲的公羊羔,你們或從綿羊裏取,或從山羊裏取,都可以。」(出埃及記 12:5) 「時候到了,耶穌坐席,使徒也和他同坐,耶穌對他們說,我很願意在受害之先,和你們喫這逾越節的筵席。」(路加福音 22:14-15) 「三面靠臥」的桌子為羅馬人居留巴勒斯坦時期一般民眾所使用的餐桌。主耶穌時代的拉比,要求當時的猶太人吃逾越節筵席時,務必要靠臥在桌前,如同自由之人一般。許許多多的猶太人因此在今日慶祝這節期,也樂於遵循老傳統圍臥在此種桌前用餐。逾越節時宰殺的羊羔,無非在提醒猶太人,他們的神,曾經如何地將他們從埃及為奴之地拯救出來!
酒醡通常是設置在葡萄園中,基岩露出的地方。因人們用腳來踏葡萄,有時會使用石頭砌成並在内裏塗抹灰泥的盆來留住葡萄。工人在踏葡萄時,會握住在上頭繫著繩索的桿。葡萄汁(創四十九11)會流進槽内(賽五2;珥三18),然後再流進收集池内。在葡萄收成的季節,即從夏季到初秋,收集得的葡萄會在高地上,在太陽下鋪開以增加糖份。數天過後,這些葡萄會放進壓醡池裏面,工人一邊踏葡萄,一邊唱歌(賽十六10;耶四十八33)。在三篇詩篇(八 、八十一 、八十四)中出現的“用迦特樂器”的標題可能是指踏葡萄時唱的歌的節奏或拍子。
考古學家在走近古城遺址時,會嘗試根據經驗估計城門的所在地。人們再三在古堤的最低部分找到城門。在城門下面一般都有流水和污水溝渠通往城外。城鎮的最低部分很容易受敵人襲擊,故此城門的複合建築物包括了位於它前面的城牆和庭院。城門通常是木製的,並蓋以銅或鐵來防火。在城門的複合建築物内,大都有加添的房間,以便在需要時成爲另加的防線。城門有幾種功用。首先,正如我們之前指出的,它可以保護城鎮最低和最容易受襲擊的地方(申三5,二十八52;尼十三19)。城門也可以作爲名人處理法律事宜的地方(申十二17 ?;王下二十三8 ?;代上九19 ?;箴三十一31 ?;亞八16)。
在沙漠的漫長旅程中,由於食肉動物的出現,晚間是羊群面對危險的時候。羊群會被趕進羊圈,當然也會被數點。倘若羊圈不是常設而又恆久堅古的,牧羊人在晚上可能會真的臥在羊圈的門口,變成字面上確確實實的“羊的門 ” 。約翰福音記載,耶穌以自己比作「羊圈的門」,「凡在我以先來的,都是賊,是強盜;羊卻不聽他們。我就是門;凡從我進來的,必然得救」(約10:8,9)。羊被訓練習慣於牧人的聲音:縱然圈中或水旁混合了數群羊,隨著各自牧人的聲音,他們就會分開了。
Sign in to your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