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圈

「牧羊人在羊群四散的日子,怎樣尋找他的羊,我必照樣尋找我的羊。這些羊在密雲黑暗的日子散到各處,我必從那裏救回他們來。」(以西結書 34:12) 「盜賊來,無非要偷竊,殺害,毀壞。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翰福音 10:10-11) 「牧羊人」在聖經中,最常被用來比喻神對衪的百姓,慈愛的看顧的一種意象。從以色列史來看,歷代的先祖先母包括摩西與大衛,都是「牧羊人」的代表人物。在猶太曠野寒風刺骨的夜晚,牧羊人有時必需夜宿於羊圈門口,以便就近保護他的羊群。先知耶利米說到主耶和華,盼望從衪的百姓中興起一位忠心的屬靈的牧者說:「我必設立照管他們的牧人。牧養他們。他們不再懼怕,不再驚惶,也不缺少一個。」(耶利米書 23:4)。當耶穌說:「我就是羊的門」時,約翰福音正藉著耶穌,指出有一個人,曾經被輕率的牧者關閉於門外。

手磨石

用以研磨穀物的器具。許多世紀以來,研磨技術不斷改進,但石磨的兩個基本部分仍然不變;下層的凹石讓穀物撒開,上層的磨石在凹石上轉動,以壓力把穀粒磨成粉末。在希伯來之中,「磨」是雙數詞,表示一個磨由兩部分組成。最早期的石磨是鞍狀手磨器,它由一塊粗糙而微微凹陷的底石,和一塊凸面的磨石構成。底石由18吋至30吋不等,而其中一端比另一端稍為厚一點。這部分在希伯來文稱為「下磨石」(伯四十一24)。在上面的稱為「上磨石」(士九53;撒下十一21),長度由6吋至15吋不等,一端是平面的,另一端是凸面的。這上磨石可以很容易地握在手中。研磨的時候就把上磨石在下磨石的穀物上前後推動。顯然,一次可以研磨的分量是有限的(創十八6)。第二類手磨包括兩塊圓形的石頭。底石的石面可以是凹陷的,也可以是凸圓的,而上半部的磨石則剛好相反,為的是與底石配合。這類石磨有些在頂部中央有一漏斗形小孔,可以讓穀粒在小孔流進去。上磨石裝有一支木栓,用以推動上磨石,使其在下磨石上面磨動。穀粒受到擠壓就會從上磨石的邊緣跑出來。一般用的石頭是黑色的玄武岩,因為其粗糙和多孔的表面能有效地碾磨穀粒。

壓油器

「你喜愛公義,恨惡罪惡。所以神,就是你的神,用喜樂油膏你,勝過膏你的同伴。」(詩篇 45:7) 「你們中間有病了的呢,他就該請教會的長老來,他們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為他禱告。」(雅各書 5:14) 橄欖,通常約在十月末熟軟,可以採收。每當秋天來到,聖地的家家戶戶,開始穿梭於橄欖園中,忙碌地把果子從樹上採下,一落落地堆積在地面的草蓆上。橄欖壓碎後被放入一口透氣的麻袋中,再被壓放在一根粗樑木的前端。在樑木的另一端,則以數塊大石,逐漸加重放置其上,把麻袋裏的碎橄欖,經數次擠醡,而醡出油來,流入樑下的石槽中。「客西馬尼」意為「油醡花園」,主耶穌曾經在園中「俯伏在地」。馬太、馬可及路加福音 22:24 說到耶穌的「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聖經的作者是否刻意在此描繪,主耶穌在被賣的那一夜,在「油醡花園」裏,是如何地被「壓」被「醡」!

壓油石磨

「至於我,就像神殿中的青橄欖樹。我永永遠遠依靠 神的慈愛。」(詩篇52:8) 應許地眾多的樹中,沒有能像橄欖樹那麼豐富的。它那多節的枝子帶來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橄欖,古時被用於烹調、照明、製作肥皂、醫葯、和宗教用途。橄欖樹是常青樹,要等許久才長成,但能結果纍纍達數百年。它只需要少許的水分。雖然聖地經常乾旱,在那多石的土裏,橄欖樹不僅耐受得住,而且生長得很茂盛。在十月下旬,橄欖會開始成熟,準備收成。完全成熟的橄欖可生產更多的油,只是質素比較差。在聖經中,最高質素的叫「搗成的油」是未熟的橄欖在臼裏被椿碎,或在轉動的石磨下壓出來的。這種油的與味都比成熟的橄欖更勝一籌,在向神獻祭和十一奉獻時,也要加上以表誠意(出9:40;民28:5;申12:17)。推羅王希蘭協助建造聖殿,所羅門便送他大量的清橄欖油以作回報(王上5:11)。

會堂

會堂意思是「一起聚集」,主要是指在耶路撒冷及分散於各地的猶太群體進行宗教聚會的地方。 沒有人知道會堂何時及怎樣以一個機構的形式出現。我們可以想象在主前586年,聖殿被巴比倫人毀壞後,耶路撒冷的境況。那些仍留在城市及鄰近的人民,欲忠心謹守他的信仰,便會覺得有需要聚集敬拜,在其中繼續教導律法書及先知書的信息。所以有些人認為會堂可能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的。會堂似乎是根據聖殿的模式建造。它一般是建造在高處,並讓百姓可以向著耶路撒冷而坐。有一個可搬運的箱子,以放置律法書及先知的經卷,並有一個平臺用作向群眾讀經及宣講;此外,男女是分隔而坐。耶穌曾提及文士喜愛坐在向著百姓的「高位」(可十二39)。許多會堂都以葡萄葉、七燈臺、逾越節的羊羔和盛滿嗎哪的瓶子為裝飾。早期的會堂,也有一個聖所,是放置殘舊經卷的閣樓或地下室。由於這些經卷都附有神的名字,是以它們非常神聖,不容毀壞。

水井

「大衛渴想,說,甚願有人將伯利恒城門旁,井裏的水,打來給我喝。」(歷代志上 11:17) 「耶穌回答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翰福音 4:13-14) 在聖地,當水源缺乏,清泉無處尋覓之時,人們很自然地會試圖深入河床鑿井取水。水井的重要可見一般。聖經時代,一口水井隨時可以成為民眾爭論的焦點。在沙漠不毛之地,亞伯拉罕和以撒,為了保護水井不被侵奪,曾經與非利士人長期地爭戰過。有些水井,比如像約翰福音中靠近敘加的那口,就有三十公尺深,需耗相當的體力才能汲出水來。耶穌的比喻在說明,人們得到水的來源不同;一種是以勞苦,從井中得水;另一種,則是倚靠神白白的供應,從神取得如同清泉湧流般的生命的活水。

- Advertisement -
Ad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