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鴞梟,直立時有2呎高;體羽鼠灰色,雜以灰褐色斑點及黑色斑紋;耳羽很長,豎立若角狀,因此又名「大鵰鴞」。主食鼠類,在以色列古墟、墓塚間過冬。 聖經所記在荒廢的以東棲息的眾鳥中,可能也包括長耳鴞(賽三十四11,新美國標準譯本邊註;和合本作「貓頭鷹」)。猶太律法以其為不潔之物。今若干英譯本已譯其種名(利十一17,欽定本、新美國標準譯本;申十四16,欽定本、當代聖經英譯本、新美國標準譯本、修訂標準譯本)。 另參:「鳥(鴞梟/貓頭鷹)」。
高大涉禽類,形似鸛與鷺,惟足趾略短。羽毛銀白色,尾部羽毛呈波浪形。春秋兩季常有大批鶴群排成楔形長隊,於晝間飛過聖地上空,秋季由歐洲南遷非洲過冬,春季則北返歐洲產卵。鶴翔於天,十分壯觀,一隊可多達兩千頭。耶利米書八章7節有「白鶴也守候當來的時令」之語,就是指鶴的候鳥習性。 鶴的鳴聲高亢嘹亮,可遠達數哩之外,最恰當的形容為「鶴唳」。不過,鶴列隊遷移的時候,卻啁啾呼應,通常有領隊的頭鶴呼鳴。以賽亞書三十八章14節大概即指這種情景。 鶴身高40至60吋之間,在聖地的鳥類中,除鴕鳥之外,以鶴最高。鶴的雙翼展開可達90吋寬;身體為銀灰色,頸和頭黑色,雜以白色的豎紋。鶴覓食於陸上,主食青草和穀物,也常佐以昆蟲、蛇、小鱷、蛙、蜥之類,其堅硬的長喙是制敵的絕好武器。 鶴巢常築於偏遠的淺水之地。鶴巢以雜草築成,可貯2、3卵,卵色淡而有深斑。
大型涉禽,腿長,翼大而有力,翼羽黑色,有光澤,煽動雙翼即產生很大的噗噗聲;趾間有蹼,可在軟泥上行走。具紅色長喙,既銳且直,是從水中捕食魚類的利器。鸛喉退化,不能鳴叫。 鸛是候鳥,春秋旅次均經聖地,晝間每可見大隊鸛鳥凌空而過,十分壯觀。9月鸛隊南翔,往中非和南非越冬,開春則飛歸以色列北疆、敘利亞和歐洲。 鸛每年必歸本巢;其對幼雛的親親之情向為人所稱道,記為諺語。鸛每歸必加築其巢,有人曾發現百年老巢,高逾3呎。 巴勒斯坦常見的鸛種有二,一為白鸛,體高達40吋,翼展6呎,使牠能穩定的慢飛,且能翱翔自如。俗傳鸛能算命,即是指這種白鸛。 另一為黑鸛,常見於死海周圍的谷地,營巢於高樹之巔,想來詩篇一○四篇17節所稱的棲樹鳥類,或即黑鸛(和合本作「鶴」)。 在希伯來文,鸛含「慈」、「忠」之義,顯然是指鸛關愛幼雛。鸛食性頗雜,各種水中物無所不食,也兼食小鳥、小動物及種種廢物渣滓,因此,猶太律法便定其為不潔之鳥(利十一19;申十四18),如鷺一樣。先知耶利米謂鸛「知道來去定期」(耶八7);先知撒迦利亞的異象中,也提及鸛的龐然大翼(亞五9)。
雉科,與鵪鶉、鷓鴣、雉雞同科。雄鳥羽色絢麗,外貌尊貴,胸羽寶藍,帶有金屬光澤,尾羽上具五色金翠錢紋及目形圖案,收屏時長尾拽地,使鳥身長達6呎,開屏時宛若巨扇錦幛,上滿佈彩色斑爛的目形圖案。雄鳥求愛時羽毛豎起振動,窸窣有聲;雌鳥並無長尾,羽色灰暗。 聖地不產孔雀,因此,某些學者認為列王紀上十章22節及歷代志下九章21節所指,是源自東非的舊大陸猿猴,或來自尼羅河上游的珍珠雞。然而,有證據顯示早在所羅門王時代,腓尼基人就曾以孔雀向埃及法老進貢,想必所羅門王的遠行商隊東及印度而獲此罕物,因為那是孔雀的產地。據載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也頗知此鳥,亞歷山大大帝極愛孔雀之美,曾明令禁止士卒捕殺。 早期基督教曾以孔雀象徵基督復活所應許的永生;其尾羽上的目形圖案,則代表神無所不見的眼睛。
足生兩趾,善跑而不能飛的大鳥,棲息於沙漠或灌木林地帶。 聖經時代,南地沙漠和北部敘利亞都是鴕鳥出沒之地,但今日已經絕種。希伯來文稱鴕鳥為「沙漠之女」,是現存最大的鳥類,平均身高10呎,重達175磅,某些雄鳥可達300磅,雌鳥略小。其腿長而有力,奔馳如飛,每小時可達40哩之速。 鴕鳥無所不吃,青草、野果、鼠、雀、蛇、蛙、蜥等都是牠的食物,更常吞卵石助其嗉囊磨礪食物。駝鳥也有人捕獵,但鴕卵的需求更大。鴕卵殼稍經加工可作器皿,研碎又可作項珠原料,所以是地中海一帶的通行商品。鴕鳥在沙漠地挖淺坑產卵,夜間孵卵1次,可孵25枚,日間則僅以沙輕覆之,所以時有暴露在外的鴕卵。孵卵主要由雄性鴕鳥負責,雌性鴕鳥只偶於寒夜協助孵卵。卵殼極厚且堅,胚胎可免受熱沙之灼。 鴕鳥有時也用作馱物或拉車。古代對鴕羽的需求甚巨,多用來作宮廷的儀扇。開羅國家博物館藏有埃及法老圖坦卡門(主前十四世紀埃及第十八代法老)一把牙柄鳥羽雲扇,該扇於1977至78年曾在美國數大城市巡迴展出。雄鳥翼羽和尾羽為白色,雌鳥則棕灰色。被追獵的鴕鳥於走投無路時,會埋首沙中,因此鴕鳥向以愚蠢著稱。不過,在開闊的原野,鴕鳥卻很靈敏,遇險則疾馳而去,使獵者望塵莫及。鴕鳥常常只為自己躲逃而棄幼雛與鴕卵於不顧,這同鷓鴣之以雛為重,正成對照。 聖經提及鴕鳥之處多含貶意,例如:猶太律法以鴕鳥為不潔之物(利十一16;申十四15);以鴕鳥象徵荒僻之地(伯三十29;賽十三21,三十四13,四十三20;耶五十39);彌迦書一章8節以鴕鳥的鳴叫與「野狗」的呼號相提並論;聖經作者也譏誚鴕鳥對幼雛漫不經心(伯三十九13-18;哀四3)。 鴕鳥的習性是一雄多雌的,今南非設有鴕鳥飼養場作馴化之實驗,但迄無所成。
聖地最美麗的雀鳥之一,羽色繽紛,全身呈紅棕色,約有11吋長,背、翼、尾3處則雜有黑白斑紋;有羽冠,色更豔,遇警則羽冠豎起;喙細長,略彎曲,多營巢於沙漠地帶。 戴勝鳴叫時發出「呼哱」之聲,故亦有以其聲名之。鳴叫時頸羽蓬起,頭急速顫動;降落時,喙不停啄地。戴勝每於早春2月飛抵聖地,孵於夏季,9月則偕幼鳥南歸,埃及人尊之為聖。聖經卻以戴勝為不潔之物(利十一19;申十四18,和合本作「戴鵀」),大概是因常見其在牲畜的糞堆中覓食蛆蟲之故。
Sign in to your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