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種大型涉禽,喙直而尖,頸幼長,足亦長。第三趾內側有半蹼,狀如梳。 鷺羽色有白、青、綠、灰不等,巢於群棲之地,雌雄共哺幼雛;主食魚、蛙、貝類及水生昆蟲,往往一吞而盡。晚秋季節成鷺偕幼鷺南徙,初夏則返。白鷺體長可達3呎,而矮鷺卻短不足22吋,大小極為懸殊。 聖地常見之鷺至少有7種,而以白鷺或牛背鷺為最多。紫鷺也可見於巴勒斯坦各處江渚水泊,其幼鳥孵生於夏季。 蒼鷺在南歐和北非過冬,初春便遷往北歐。巴勒斯坦的淺澤河邊,也是其營巢越冬之地。蒼鷺主要以魚、蛙為食,常立於水中良久,靜候獵物,突然長喙猛斲,疾如閃電的捕捉食物。蒼鷺有時也擇高樹營巢,每冬必歸。 利未記十一章19節及申命記十四章18節,均將鷺(和合本作「鷺鷥」)列為不潔之物。有學者以為此處的「鷺」當為「鸕鶿」,但多數學者仍以「鷺」為正確。 加利利海、胡列湖(米倫水邊)和地中海沿岸,常有鸕鶿群集。希伯來文「鸕鶿」原指飛鳥攫食之迅捷,鸕鶿潛入深水時,有如飛矢。鸕鶿饕餮成性,常比喻貪婪之徒。以色列人向以鸕鶿為不潔之鳥(利十一17;申十四17)。
是水棲禽鳥中最大型的鳥類,較之天鵝猶大,體長達50吋,喙長16吋,上喙尖端向下彎曲,呈鉤狀,利於捕魚;頷下生有黃色皮囊,稱「喉囊」,用以貯水兜魚,可達3加侖;4趾間均有蹼相連。鵜鶘善泳也善飛,不過由於其體大、頭小、頸長,從水面起飛頗不易,每需展翅撲騰有頃,並以雙足助登多次才得漸起。 鵜鶘性喜群居,結隊而飛,結夥而棲。幼雛每窩1至4隻,初出全裸,由雌雄親鳥共哺。鵜鶘哺幼之法很特殊;一般成鳥多以喙送食於幼雛口中,而鵜鶘則大嘴微張,任幼雛將身探入,從喉囊中啄食那半消化的食物。古人見狀,以為親鳥以胸血哺幼,殊為所感,所以鵜鶘在早期基督徒眼中是以血贖罪的象徵,也是捨己濟人的範例。 斑嘴鵜鶘的體羽以白為主,有時略呈淡紫,翼羽邊緣雜有黑色;腿、喉囊及眼瞼均為黃色,而喙端則為嫣紅。該種體長可達6呎,翼展寬達8呎。繁殖期其面、腿等裸露部分,由微灰轉成橘黃或粉紅;而其白色羽毛則因皮下脂腺分泌物的潤澤而略顯粉紅,色彩非常美麗。鵜鶘常以喙理羽毛,使通體羽毛油光可鑑。 一些學者質疑聖經若干章節「鵜鶘」之譯不足信,以為當是鴞梟、鷹、鷲等大型飛禽之誤。多個譯本將鵜鶘列為不潔之物(利十一18;申十四17)。以下若干處的譯法更是歧異,如詩篇一○二篇6節,和合本作「鵜鶘」,而當代聖經英譯本修訂標準譯本則作「鷲」;以賽亞書三十四章11節,和合本作「鵜鶘」,而欽定本則作「鸕鶿」,當代聖經英譯本和修訂標準譯本作「鷹」;西番雅書二章14節,欽定本作「鸕鶿」,而當代聖經英譯本、修訂標準譯本則作「鷲」。很多學者以為上述各處均與沙漠有關,不可能指鵜鶘這水鳥。但也有人認為聖地沿海、湖沼、河川之地,不乏斑嘴鵜鶘生息其間,此鳥往往在水邊捕魚後,即飛翔20哩返內地沙漠來慢慢消化,所以經文所說的荒漠孤鳥,也可能是鵜鶘。
夜行食肉鳥。頭大,雙目生於正前方,極大,作直視狀;翼羽及尾羽濃密細軟,飛行時悄然無聲。鴞梟大小與鴿同,但通體羽毛濃密蓬鬆,故體型看似較大。鴞梟至今於中東、埃及、以色列仍見不少,多棲息於廢墟、古廟、金字塔、約但河夾岸巖洞等人跡罕至之處,人們多以其為不祥之鳥。 鴞梟目能夜視,於晚上可輕易的攫捕鼠類及其他小動物為食,但晝間其炯炯雙目在陽光下卻盲無所見。 鴞梟的食管頗有伸縮性,因此能整吞獵物,不多時又能將毛骨等不易消化之物「反芻」出來吐掉。其喙短,彎曲成鉤狀,極銳利。 鴞梟可生10卵,雌雄親鳥共哺幼雛。鴞梟於某處營巢繁殖後,則成鳥幼鳥俱長留不去。據考巴勒斯坦有鴞梟凡8種,5種為常見,3種罕見。欽定本以「鴞梟」來翻譯4個不同的希伯來詞,很難區分;欽定本另有譯作「鴞梟」的一詞,實應譯作「鴕鳥」。儘管聖經中提及的鴞梟難以分其種屬,但都為食肉猛禽,故全被希伯來律法列為不潔之物(利十一17;申十四16)。 另參:「鳥(鴕鳥、倉鴞/大白鴞、縱紋腹小鴞、長耳鴞、紅角鴞)」。
也稱「禿鵰」或「王雞」。體羽白,頸羽黃,頭禿裸。常啄食其他大鷲遺留的殘屍骨頭。飛翔緩慢、平穩,鳴聲低沈嘶啞。體長僅24吋,是聖地所見食屍猛禽中最小的一種。舊約列為不潔的「禿鵰」(利十一18;申十四17)必即此鳥。 另參:「鳥(鷲)」。
夜行食肉鳥。頭大,雙目生於正前方,極大,作直視狀;翼羽及尾羽濃密細軟,飛行時悄然無聲。鴞梟大小與鴿同,但通體羽毛濃密蓬鬆,故體型看似較大。鴞梟至今於中東、埃及、以色列仍見不少,多棲息於廢墟、古廟、金字塔、約但河夾岸巖洞等人跡罕至之處,人們多以其為不祥之鳥。 鴞梟目能夜視,於晚上可輕易的攫捕鼠類及其他小動物為食,但晝間其炯炯雙目在陽光下卻盲無所見。 鴞梟的食管頗有伸縮性,因此能整吞獵物,不多時又能將毛骨等不易消化之物「反芻」出來吐掉。其喙短,彎曲成鉤狀,極銳利。 鴞梟可生10卵,雌雄親鳥共哺幼雛。鴞梟於某處營巢繁殖後,則成鳥幼鳥俱長留不去。據考巴勒斯坦有鴞梟凡8種,5種為常見,3種罕見。欽定本以「鴞梟」來翻譯4個不同的希伯來詞,很難區分;欽定本另有譯作「鴞梟」的一詞,實應譯作「鴕鳥」。儘管聖經中提及的鴞梟難以分其種屬,但都為食肉猛禽,故全被希伯來律法列為不潔之物(利十一17;申十四16)。 另參:「鳥(鴕鳥、倉鴞/大白鴞、縱紋腹小鴞、長耳鴞、紅角鴞)」。 BB07禿鵰 / 埃及小鷲 也稱「禿鵰」或「王雞」。體羽白,頸羽黃,頭禿裸。常啄食其他大鷲遺留的殘屍骨頭。飛翔緩慢、平穩,鳴聲低沈嘶啞。體長僅24吋,是聖地所見食屍猛禽中最小的一種。舊約列為不潔的「禿鵰」(利十一18;申十四17)必即此鳥。 另參:「鳥(鷲)」。
十分強健的海鳥,均食腐。聖地沿海棲息的種類很多。頭羽白色,上體羽多呈蒼灰色,腹白色,翼端黑色。喙小巧,端呈鉤狀。 海鷗體長在8至30吋之間不等,多為候鳥,飛行力強,可遠行。趾間有蹼,也善泅水。鳴聲尖厲刺耳,營巢期常結群而居。懸崖、巉巖、高樹都是其棲息之所。雌雄親鳥共哺幼雛。 海鷗幾無所不食,聖經以其為不潔之物(利十一16;申十四15,和合本作「魚鷹」)。有些釋經家認為這兩節所指者並非海鷗,而是鴞梟或杜鵑之屬。 另參:「鳥(杜鵑/布穀鳥)」。
Sign in to your account